● 摘要
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60年代创作被迫中断,80年代初期重返文坛。横跨三个时期的汪曾祺,写作虽有断裂,但其内在的写作特点及其所关注的对象却保持了相对的统一。他的小说始终关注的是日常化、生活化的民间,始终关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中的小人物,始终关注的是与人物息息相关的情感与事业。特别是行业小说的创作,是一直伴随其创作始终的。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汪曾祺的创作生涯共有57年,在这57年中,他小说创作的生产期仅有27年。在这期间他共创作了123篇小说,且都是短篇。在这120余篇的小说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篇目中都关注到人物从事的行业,并在文本中有大量而集中的行业描写。他的这一部分小说被笔者定义为“行业小说”。所谓行业小说,是指作品的主要故事关涉某一个或几个行业,主要人物是从事一定职业的劳动者或特殊技能者的小说。笔者认为,凡能传达行业之风味,表现行业之意识的作品,都可以称为行业小说。
本文的第一章将介绍行业小说的历史及汪曾祺行业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汪曾祺并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关注行业并对其进行写作的作家。中国文学喜恋行业实在已经有很深的渊源了。唐传奇、宋元话本中就有很多专门描写行业的佳作,到了明代这种风气则更加昌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梁实秋等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就是写某种行当或职业,特别是写那些传统的行业。在本章中还将对汪曾祺行业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本文的第二章将探寻汪曾祺行业小说创作的渊源。行业之所以成为汪曾祺一以贯之的创作对象是有其原因的。首先,汪曾祺一直秉承着“贴着人物来写”的创作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必须遵从生活本来的面貌,写人物最为关心的事业和情感。职业作为人生存的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和方式,与人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汪曾祺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故乡生活,为汪曾祺行业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审美理想。再次,汪曾祺笔下的行业多是在今天已经没落甚至是消失了的传统行业。通过对传统行业的书写,会很自然地使小说蒙上一层传统文化的色彩。因为那些传统的行业中所体现出的种种道德规范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相交通的。本文的第三章将深入分析汪曾祺行业小说的写作特点。行业一旦成为小说写作的重点,则必将削弱小说原来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为三要素的结构特点。在行业小说中,为了突出、便利对行业的写作,汪曾祺将情节极度的弱化,使他的小说呈现出“诗化”、“散文化”的特征。在行业描写将小说整体的故事性削弱之后,汪曾祺又努力使被行业打散的小说各个部分尽量紧凑起来。在他全部123篇小说中,有49篇小说以介绍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或描写人物正在从事的劳动作为开篇。在本文的这一部分中,笔者将对这些小说的开头做细致的归纳分析,以便更好地突出行业在汪曾祺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汪曾祺还将本来不属于行业的某种人生方式,如僧侣、尼姑也当做行业来写,这是作者的一个创举。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暗合了成功学的规律。
汪曾祺是怀着对“过去”的难以忘怀,在作品中自觉地去书写行业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汪曾祺行业小说的整体观照和系统分析,意在说明汪曾祺创作的主体是行业小说,其创作的主要特色也体现在以《异秉》、《八千岁》、《鸡鸭名家》等为代表的行业小说中。汪曾祺行业小说的创作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典型案例,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