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个体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这是一个国家对个体发展最基本的期望。公民教育是一个民族国家得以凝聚、延续、稳定的根本所在,是每个民族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社会成员,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这是国家对个体成员发展的基本期望。全球化,是指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取得共识,遵守共同规则,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与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已经不限于教育问题。随着全球化发展,商业贸易、劳工输出、移民和难民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各个国家开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公民与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肇始于古希腊时期,历经古罗马、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时期,尤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公民意识普遍比较高,西方国家成功的公民教育模式,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都给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同时,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浩如烟云的思想精华,对社会发展、民主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我国进行公民教育,绝离不开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思想。自古我国传统教育资源就非常丰富,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的传统教育思想,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正确认识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加以扬弃,对在当代中国实施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中外公民教育的经验,可以从中得出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国家掌握公民教育主动权,公民教育法制化;公民教育终极目标是推进本国政治民主建设;强化学校教育,全社会共同参与;公民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强调道德教化,提升公民素质;重视规矩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明确终极目标,培养现代公民;轻视权利教育,重视义务教育等等。
文章在全球化背景下,阐述了公民和公民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对比了中外的公民教育经验,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找到了我国公民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发挥公民主体性作用、构建以关切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全球公民意识等途径来提高公民意识的措施,希望为培养我国合格的公民做出贡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