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保障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部分积累

【答案】部分积累式,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阶梯式。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其特点是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

2. 社会福利企业

【答案】社会福利企业是指为满足本单位职工基本的或特殊的生活需要,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而提供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福利补贴的企业单位。福利项目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货币支付的各种福利补贴,如生活困难补助、上下班交通补贴、房租补贴、水电费补贴、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夏季防暑降温费、书报费、托儿补助费、独生子女费等; 二是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如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浴室、理发店、缝纫店、洗衣房等; 三是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文化生活服务,如图书馆、阅览室、俱乐部、文化宫、体育场,以及开展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

3. 给付确定模式

【答案】给付确定模式是指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支定收”模式,维持的是短期内的横向平衡,一般没有结余。这种模式通常和现收现付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4.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促进人类幸福、疗救社会病态的规范的社会行为。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仅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它在社会生活中是补缺性的,涉及的是传统社会工作的内容,宗教和慈善机构、邻里和社区等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则包括医疗服务、教育、住房福利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等。

5. 军人抚恤优待

【答案】军人抚恤优待制度是军人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争年代建立至今,己经走过了较长的历程,现行法律依据是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该制度强调实行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方针,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民政部门是军人抚恤优待工作的主管机关,该制度的内容包括死亡抚恤、遗属一次性抚恤及定期抚恤、残疾抚恤、军人生活与交通优待、残疾军人医疗优待等。

6. 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其要点如下: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7. 教育救助

【答案】教育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通过减免学杂费用、资助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

8. 系统性风险

【答案】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的系统性风险,是指对基金而言是外部的、无法在组合投资中被分散的风险,是所有投资者要承担、由市场共同性因素所影响的风险。系统性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经济周期风险、购买力风险和市场缺陷风险。

二、简答题

9. 法律援助资金由哪些部分组成? 应当如何保障法律援助资金的充足性?

【答案】法律援助作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济,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保障司法人权和实现社会正义,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法律援助资金作为法律援助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法律援助工作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1)目前世界各国法律援助资金来源的投入模式

①直接投入模式。是指从不同的渠道向法律援助机构直接提供资金。主要渠道有:

a. 政府财政拨款。法律援助是一种国家职责,政府有义务为法律援助提供资金,以满足贫困者的法律需求。

b. 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这是为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而采取的方式。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律师信用基金的利息、受援人胜诉后依费用分担原则偿还的资金、从败诉方追偿的费用等。

c. 社会捐赠。法律援助具有司法救济的性质。世界各国都允许吸收社会的、民间的捐赠资金作为其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

②间接投入模式。法律援助资金间接投入的主要方式是法院免费诉讼制度,即免除当事人的诉讼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投入成本较低,且实效明显。

(2)我国的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我国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遵循“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以社会捐赠为辅”的原则。政府财政拨款,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我国法律援助

中心是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政府性质的援助机构,其经费由国务院财政预算拨付,各“分中心”的经费则要由各省政府提供或筹集。

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目前,我国法律援助主要有四个资金来源:国内社会团体、企业、商社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 基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的利息; 购买债券; 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收益。

(3)确保法律援助资金充足的措施

①完善法律援助的相关立法,明确各方的责任,使得资金来源稳定化。

②政府加大投入。法律援助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资金投入,使法律援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③积极向社会宣传法律援助的公益性,广泛开辟法律援助资金来源的渠道。

10.谈谈你对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见解。

【答案】(1)宪法的规定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表明了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与方向己经明确,而且揭示了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正在得到确立,它预示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2)理清政策取向

借鉴国外经验不等于与国际接轨,利用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不等于走私有化道路,维护经济发展不等于只服从于经济增长,强调个人责任不等于政府可以推脱自己的责任。因此,稳妥而又有效的选择将是在植根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走理性而又中和的发展道路。

(3)发展目标

①中长期目标即在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定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②分目标包括: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包括完成国家立法、在政府主导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和全面实现社会化等; 二是维系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在与时代保持相适应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久远制度安排。

(4)制度的价值理念的选择

应当确立大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维护公平、促进和谐的价值取向。

(5)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首要任务

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次,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在实践中坚持制度建设的多层次化与社会化原则,采取官民结合的手段来调动政府、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及个人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建成一个健全的、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