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之心理学基础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监控能力
【答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指教师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特点:从他控到自控:敏感性逐渐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
2. 最小可觉差(jnd )
【答案】最小可觉差也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度量。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发表了对举起重量的最小可觉差的研究成果:即刺激的增加量除以最初刺激的强度是一个常数。不同的刺激该常数(也被称为韦伯比例)也不同。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代表一个感觉单位,大的感觉可以作为许多感觉单位的总和; 每个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3.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 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些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
4. 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信息加工策略,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己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学习者对材料加工得越细致、越深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记忆的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字法、意义识记。另一类加深理解的精细加工策略:提要法、划线、记笔记等。
5. 教师的威信
【答案】教师威信指教师个人或组织改变、控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教师的职权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教师的职权威信指伴随其地位、职权而来的威信。社会心理学家沃勒指出,教师受组织委派,具有法定职权的影响力。如按照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等组织教学和教育下作。教师的人格威信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性品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需要、动机、目标、个性、气质、活动效率及其相应的能力和知识、行为方式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惊恐症的诊断要点。
【答案】惊恐症是焦虑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无任何理由地出现强烈恐惧感,似乎马上要死亡或失去理智,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症状,一般历时5-20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后一切恢复正常,但可反复发作。其诊断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没有任何引起焦虑的刺激或现实客观的危险情境下发作,或发作时并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2)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
(3)发作时表现为强烈恐惧,并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经常发生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来得突然,10分钟内会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自己的发作经过。
7.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从众行为?
【答案】(1)人们产生从众的原因
①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缺乏进行适当行为的知识,因而必须从其他途径来获得行为引导。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最可靠的首选参照系统。
②对偏离群体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广为流传的格言提醒人们,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③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ness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2)影响从众的因素
①群体因素
a. 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
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b. 群体的一致性。不管群体的人数多少,只要出现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反从众者”,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使群体的从众行为大大减少。甚至在这个“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等个人特点的社会合意性不高的清况下也如此。
c.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水平越高,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
②个体因素
a. 人格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人格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b. 性别。男女性之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结合任务难度来考察时,才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在相同难度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c.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权威越高,就越不容易顺从于群体的压力; 而地位低的成员在群体中相对受轻视,常常受到来自高地位者言行的压力,所以容易从众。
③情境因素
a. 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b. 从众行为的公开性。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 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被试的孤立感,则从众行为会减少。
8. 怎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答案】(1)概念:
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2)要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应该:
①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讲:
a. 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b. 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
a. 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