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之心理学基础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因素说
【答案】二因素说是智力结构理论之一。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用因素分析法对当时各种智力测验材料进行了分析,提出智力二因素说。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 )和特殊因素(s )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一般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它代表个人的普通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 特殊因素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和少数活动有关。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一般因素。它对理解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但不足之处在于他把这两个因素对立起来。
2. 知觉恒常性
【答案】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的一种知觉特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①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②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③明度恒常性,或称亮度恒常性,指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 ④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人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除视知觉外,知觉恒常性还表现在其他知觉领域中。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作出反映。
3. 迁移
【答案】迁移指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教学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尽量减少负迁移。
4. 基本情绪
【答案】基本情绪(basicemotion )或初级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在任何地方,悲伤都与丧失的知觉相关,恐惧都与受到惊吓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知觉相关,生气都与侮辱或不公平的知觉相关。与基本情绪相对的是复合情绪或次级情绪,它包括情绪的各种变化及混合情绪,随着个体认知的成熟而逐渐发展,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克雷奇把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看作四种基本情绪; 谢弗等学者认为情绪有六种基本类别,它们分别是爱、喜悦、惊奇、愤怒、悲伤和恐惧。孟昭兰认为人类婴儿有六种基本
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悲伤)和愤怒。
5. 语义记忆
【答案】语义记忆是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相对于情景记忆而言,是指事实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它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预测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过程所形成,又与语词密不可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的特点。其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方式,与思维密切联系,可以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激活扩散模型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是人化了的层次网络模型。
二、简答题
6. 简要说明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是关于脑功能的一种重要学说,其特点和意义如下:
(1)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内容
鲁利亚把脑分成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①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②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刺激,并对刺激进行加工和保存。③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2)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
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有:①该理论是通过对大量脑损伤病人的深入分析而创立的; ②该理论以功能系统的原则解释心理活动; ③认为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④将脑分为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早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3)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意义
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鲁利亚提出的脑的三个基本机能系统的理论对心理与脑的关系作了较全面、完整的神经心理学解释,为探讨意识的奥秘予以很大的启迪。
7. 什么是需要? 需要有哪些分类? 需要有哪些主要学说?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答案】(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①人类的需要按照需要起源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a. 生物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生物需要义称为生理性需要、原发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
b. 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物需要外,人还需要劳动、交往、求知、获得成就、做出奉献等,这些都是社会需要。社会要求为个体或群体所必须时,社会要求就内化为个体或群体的社会需要。
②人类的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a. 物质需要是指对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b. 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等。
(3)需要有以下的学说: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他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为依据的。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 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默里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瑞把需要看作个性的中心概念,并用来说明个性的动力结构规律。默里把需要定义为: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引起一系列行为的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绪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默里对人类的需要提出了多种分类。他指出,最方便的是把需要划分为两类:
a. 基本需要。又称身体能量需要,它涉及生理的满足,如对空气、水、食物、性等的需要。 b. 次级需要。又称心理能量的需要,它涉及精神或情绪的满足,如对成就、交往等需要。 ③勒温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稳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需要或动机),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需要是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活动,以期使需要得到满足。
在需要分类力面,勒温把需要分为两种:需要和准需要。需要是指客观的生理需要; 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
④奥德费的ERG 理论
奥德费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间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去三种需要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简称ERG 理论。
⑤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根据不同需要的满足对人的情感效应不同这一标志,把人的需要分为两人类。第一类需要,如不满足会引起不满意,但满足也只能避免不满意。第二类需要,如不满足只会没有满意感,但满足则可令人满意,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