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之心理学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答案】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区别在于:

(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在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

(2)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在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后来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同。

2. 激情

【答案】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与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有关,比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这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等。激情状态下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行为能力失去控制。因此需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情绪,调节激情中出现的不理智行为。

3. 教师的威信

【答案】教师威信指教师个人或组织改变、控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教师的职权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教师的职权威信指伴随其地位、职权而来的威信。社会心理学家沃勒指出,教师受组织委派,具有法定职权的影响力。如按照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等组织教学和教育下作。教师的人格威信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性品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需要、动机、目标、个性、气质、活动效率及其相应的能力和知识、行为方式等。

4. 基本情绪

【答案】基本情绪(basicemotion )或初级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在任何地方,悲伤都与丧失的知觉相关,恐惧都与受到惊吓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知觉相关,生气都与侮辱或不公平的知觉相关。与基本情绪相对的是复合情绪或次级情绪,它包括情绪的各种变化及混合情绪,随着个体认知的成熟而逐渐发展,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克雷奇把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看作四种基本情绪; 谢弗等学者认为情绪有六

种基本类别,它们分别是爱、喜悦、惊奇、愤怒、悲伤和恐惧。孟昭兰认为人类婴儿有六种基本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悲伤)和愤怒。

5. 表象

【答案】表象是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但小如知觉映象鲜明、完整和稳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根据表象形成时其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 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对表象的某些力一面进行定量评定,如测量人的表象的鲜明性、表象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等。在行为主义统治时期,表象的研究趋于停顿。现代认知心理学崛起后,表象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大部分研究着眼于信息的表征,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谢泼德及其同事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科斯林关于心理扫描的研究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心理健康的状态。

【答案】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而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现实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包含以下四种状态:

(1)正常的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心理功能是否良好为判断尺度,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等处于协调状态。

(2)正常的平均状态。从统计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这个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为正常状态。

(3)正常的理想状态。以此评价个体的行为而非描述其行为。

(4)正常的适应状态。正常是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者能够不断地在职业或工作中学习有效的技巧来应对现实中的紧张状态。

7.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是什么?

【答案】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如下:

(1)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科学。

①自然科学性质

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质,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心理现象的脑机制); 同时,心理学还研究人工智能,即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②社会科学性质

人又是社会实体,心理的发生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互动,就不会有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即使是人的感知觉(如敏锐的观察力和音乐感觉)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类的群体社会心理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③正确认识

a. 心理学的范畴和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研究领域既有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传统的观点侧重于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方面。

b.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人类心理的实质,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学的性质的关键。人的心理、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人是社会化的自然实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使从自然科学角度对人的心理、意识进行研究,也不可能脱离其社会性方面。

c.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还是一门应用科学。由于人的社会实践范围广泛,不同的工作领域、生活力一式、文化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对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有着不同作用和影响,心理学要通过揭不实践领域心理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遵循心理活动规律,有效从事各项社会工作,既有益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又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心理学处于许多科学系统的核心地位。

8. 简述感觉的测量。

【答案】感觉的测量是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包括感觉阈限的测量与阈上感觉的测量。

(1)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阂限是感觉的测量指标,表不了感受性的大小。感受性是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阂限包括绝对感觉阂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越大,感觉阈限越小。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一一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①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是测量阑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一转换点或阂限的位置。

②恒定刺激法又称正误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具体做法: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闽限时,则无须标准值; 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