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叙述1949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办广播

①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开办的广播。中国上海出现了第一个广播电台。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建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1923年1月在上海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设置了一座广播电台。1923年3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江苏省和上海当局制止奥斯邦的活动,勒令其拆除广播设各。

②继奥斯邦之后,美商新孚洋行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创办1924年5月开始播音的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三座广播电台,也是当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电台。

③外国人早期在中国办广播主要为了商业利益。从客观上讲,他们把无线电广播引人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传播了无线电知识,揭开了中国)’一播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催生了中国人自办)‘一播事业。

(2)日伪广播及其他国家在华广播

①日本在对中国实施武力侵略的同时,又实施思想文化统治,在沦陷区建立了大小几十座日伪广播电台。

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有了沈阳、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1933年4月,日本关东军在长春建立的“新京放送局”开始播音。

③据统计,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热河省)共设广播电台25座,强制当地居民收听。伪满当局极力推销只能收听到当地日伪广播的廉价收音机,并强制中国居民购买,同时严厉取缔短波收音机,借以限制收听来自重庆和苏联、欧美的广播。

(3)北洋政府时期广播

①北洋政府在公布广播法令允许民间购置收音机时,开始着手筹建官办广播电台。1925年2月,交通部派人在北京、天津等地试验广播收音。在北京,发话机设于电话东局内,初有成效,后因政局迭变而停止。

②1926年10月1日,由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率先开始播音,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每天播音2小时,广播内容主要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1927年5月,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当年9月,北京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1月,沈阳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③北洋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只是初具雏形,尚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仅有的十来座广播电台的收听范围局限于所在地及其周围。

(4)国民党政府官办广播

1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正式播音,中央广播电台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府的喉舌。

②1928年10月,国民党交通部接管了北洋政府官办的北京广播无线电台,并加以改组,更名为北平广播无线电台。1932年,国民党建成新的广播中心,采用全套德国设备,这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在抗战初期遭受严重挫折,到1938年底,国民党的广播电台仅存六七座。抗战相持阶段,在英美的援助下,国民党的广播事业有所恢复。1939年2月6日在重庆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对国外正式播音,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称为V oiceofChina (简称VOC ,意为“中国之声”。

④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末期的广播事业被政治经济危机严重困扰。败退台湾后,国民党在大中城市的广播电台大部分被人民解放军夺取和接管。

(5)旧中国的民营广播

①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是创办于1927年3月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主要播送唱片并转播南方戏曲。

②在民营电台中,以商业性电台为最多,影响也最大。抗日战争爆发后,民营广播电台曾进行过抗日宣传。八一三抗战时,上海的三十多座民营电台积极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

③抗战胜利后,民营台纷纷恢复,1946年初,仅上海一地就有43座。在上海民营台中,有一座以民营台名义出现的中共上海地下党主持经办的“中联广播电台”,它是中共在国统区惟一的一座广播电台,创办于1946年3月,报道了国统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和一些重要新闻,但在同年7月便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了。

(6)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①928年,李强着手筹建地下电台。1929年冬天,李强和已经毕业的张沈川合作安装成功一部50瓦的无线电收发报机。这是党建立的第一个秘密电台。

②到1931年初,红军利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战利品建立起最早的无线电台。

③1940年春天,周恩来在苏联治病后带回延安一台共产国际援助的300瓦的苏制广播发射机,领导筹建广播电台,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开始第一次试验广播。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胡宗南对延安狂轰滥炸。3月14日,延安台停播,瓦窑堡的战备台开播,后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⑤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由平山迁进北平,陕北台开始在北平播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一播电台。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也改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国家广播电台。

2. 简述台湾地区“戒严”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答案】(1)“戒严”时期的报刊业

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自1950年1月起在台湾全省实行“戒严”,并从1951年6月10日起,

实施“报禁”,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控制和限禁。

②台湾新闻界所称的“一报三禁”是指“限证”、“限张”、“限印”。在长达30多年的“报禁”期间,台湾报纸发展充满艰辛。“报禁”期间,规模较大的报纸基本由国民党党营的《中央日报》系统以及由王锡吾经营的《联合报》集团、余纪忠经营的《中国时报》集团三大报纸系统出版。

④台湾“报禁”主要是“禁报”,所以杂志可以大量出版。杂志的品种也很多,其中财经工商类种数最多。实行“报禁”期间,台湾新闻通讯社有一定的发展。

(2)“戒严”时期的广播电视业

①“戒严”期间,国民党当局对广播事业以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电视事业实行旨在统制的广播电视法规,日益强化台湾广播电视事业的垄断地位与性质。

②台湾的无线电视台始筹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开业于60年代。1951年“行政院”决定电视事业由当局“倡导推动”,并“采取企业化经营的制度”。1962年至1971年,和日本合资创办的“台湾电视台”、由国民党创办的“中国电视公司”、由“国防部”创办的“中华电视台”相继成立,长期以来,这三家电视台基本垄断台湾的电视业。

3. 简析“走转改”活动所体现的新闻理念。

【答案】(1)“走转改”的定义。“走转改”活动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等开视频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纷纷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2)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坚定马克思卞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仟务。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4)“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改进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媒体格局的变化、队伍结构的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广泛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