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22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46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65
2017年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83
一、简答题
1. 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答案】戈公振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是第一部全面沦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的原文。当然,受条件限制,《中国报学史》难免有史料不准确及其他疏漏之处。
2. 简述“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答案】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3. 简述反袁宣传。
【答案】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有以下表现:
(1)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其反袁宣传主要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2)((中华民报》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并在二次革命爆发后继续发行号外,报道各地宣布独立和反袁军事进展情况。《长沙日报》发表文章列举袁的24条罪状。
(3)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还出版了反袁专刊。即使是在北京出版的国民党报纸,也不顾安危,发表声讨袁世凯的言论。《民国报》撰文明确指出:“击宋君者非亡命之徒,乃吾人之政敌也。”
(4)《国风日报》发表社论猛烈抨击袁政府“谋叛,暗杀,卖国”,是“杀人政府”。一些非国民党报纸,这时也加入了反袁宣传的行列。
4. 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重要问题?
【答案】王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由于《循环日报》最大的特点是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报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1)干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贡献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①创办《循环日报》,开政论报纸先河。
《循环日报》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课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张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②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远见卓识,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a. 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b. 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c. 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他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5. 试论述抗战时期海外中文报刊及其抗日宣传活动。
【答案】在海外各地,绝大多数华人华侨主办的中文报刊,不论原有的政治立场和背景如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无不同仇敌汽,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发动侨胞捐款捐物、抵制日货,支援祖国抗战。同时,还出现了不少新办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文报刊。
(1)东南亚
以新加坡、马来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日办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据统计,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己达1000万人,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因而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主办的中文报刊也为数最多。同年12月1日,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次年1月1日,他正式接手编辑出版该报,立即推行报纸革新计划:①加强报纸言论。②实行采编合一。
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也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大功。1938年底,著名作家郁达夫应星洲日报社的聘请赴新加坡。在1938年底至1942年初的3年中,郁达夫以《星洲日报》等报刊为阵地,以惊人的勤奋撰写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杂文和诗词,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坚定海外华侨抗战必胜的信念,为祖国的抗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惨遭日本宪兵杀害。
此外,马来亚的《星槟日报》、菲律宾的《救国导报》、泰国的《华侨日报》、缅甸的《中国新报》、《侨商报》等中文报刊,也都积极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
(2)美洲地区
在美洲地区,《美洲华侨日报》于1940年7月7日在美国纽约创刊。该报是由梅参天、徐永英等和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的一些会员创办的,首任社长冀贡泉,总编辑唐明照。《美洲华侨口报》创刊后,积极响应中共抗口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和抗战的真相,还发动华侨捐款赠物以支援祖国抗战,深受美国华侨读者的欢迎和支持,销数达5000份。
(3)欧洲地区
在欧洲地区,不少华文报刊在抗战期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欧华侨抗日救国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联合战线》、《祖国抗日情报》等报刊,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唯一的使命。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后,中国共产党还在法国巴黎创办《救国时报》,1935年12月9日创刊,成为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著名报纸。
6.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十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竟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湘媒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