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答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1)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①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必,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②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③清华大学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同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也开设了“当代比较小说”、“佛教翻译文学”等具比较文学性质的选修课。
④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正式诞生。
(2)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①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②陈寅惜于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牵强附会的比较痛下针硬,认为: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③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④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
(3)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2.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哪些流派和特征?
【答案】(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②以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③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为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④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等人是20世纪最后20年乃至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
从比较的视域观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表示这一思潮有别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模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征。“西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将批判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政党方面转移到哲学、文化和艺术方面。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一些传统,始终关注艺术、审美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坚持对艺术和审美做社会历史的评价和分析,也始终坚持结合美学批判与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毫不妥协的批判,坚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3.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对话中,从别人的文化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东西,也可以在与别种文化的对比中,进一步发现自身文学的丰富性,在相互阐发中,人们还可以暂时改变自己的文化角色,更加真切地体会异域文学的真谛。
②对话这个逻辑基点,不但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既有特色得以彰显,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进一步凸现,而且在面对当代语境中的现实问题时,对话也为比较文学自身提供新的生长点,为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4. 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案】比较文学的文类划分研究必须注意三方面的内容:
(1)文类划分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文学中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在不同文化中的文类划分意识及其具体表现又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
(3)近、现代中西方文类概念,己经属于比较文学文类学的范畴。其最大的变化是,文类划分标准越来越体现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交融渗透特点,文学体裁形式的整体划分原则日益趋于开放。
5.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宗教背景?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宗教背景,具体如下:
(1)后殖民理论的原创者都不是西方本土学者,而是来自十第三世界亚洲的中东学者,赛义德的成名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思路的整体构成上,是以第三世界亚洲中东伊斯兰教为文化背景向西方及其宗教文化传统一一基督教挑战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宣言书。
(2)赛义德在信仰终极上挑战的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以及忘却了几千年来在本体信仰上支撑西方文化的主流传统一一基督教文化,把自己置放在了伊斯兰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冲突中。
6. 美国文论家斯坦纳的主要贡献和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斯坦纳的主要贡献斯坦纳是20世纪60至70年代推动译介学理论发展的主要代表,对这时期译介学理论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斯坦纳的观点
①斯坦纳用文论和哲学模式向当代语言学发起挑战,同时回归德国浪漫主义和阐释学传统,认为语言之用在重构意义,因此,他将翻译看作是原文的阐释活动,既与原文“心心相印”,又不免“暴虐无常”,既想“挪用”原文,又想让原文完好如初。
②斯坦纳也研究译本,尤其重视诗人和哲学家翻译的作品,但其关注的重点却在借译本说明或分析自己的理论概念。
二、论述题
7. 比较文学研究中,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研究主要有哪些? 请你举例谈谈其中一种你比较熟悉的研究方法。
【答案】(1)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中,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研究主要有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类型学、比较诗学。
①文类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②主题学研究并不只是研究人物形象的演变史,那只是主题学研究中的一个部分。它研究讨论得更多的还有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内容。
③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