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之比较文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2. 根据译介学的两层含义,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译介学兼有“媒介”和“翻译”两层意思,从这一角度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下:

(1)文学影响的起点(发送者)和终点(接收者)之间由媒介沟通,这种媒介称作“传递者”。媒介属于传播者的范畴。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七大领域之一就是世界主义文学的传播者。译介学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翻译是文学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中的翻译也是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译介学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交流和比较文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途径。

3. 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操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4.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5. 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案】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美国学派要求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并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扩大到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并以文学性为核心,这实际上便已开启了比较诗学的大门。

(2)虽然法、美学者对双方观点互不认同并陷入热烈争论,但是双方的观点,艾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由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

6.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

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此类研究的特点即注重事实联系。形象学的实证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如果不做大量的原始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论述就会缺少基础,一旦基础发生动摇,整个论述就会站不住脚。所以形象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2)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

每一个具体文学形象的创造都必然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学研究不能使阅读简单化,一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历史或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国别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有辅助和借鉴作用。

二、论述题

7. 请阐述下题学中的题材、典型和意象研究的特点。

【答案】(1)主题学中的题材研究的特点

①主题学范畴内的题材专指在民族文化间具有共通性的典型事件。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某种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

②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神话题材研究。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原始存储器,在探讨两种文化差异的时候,不可离开神话的比较研究。神话研究也离不开题材的研究。

③民间故事题材也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民间文学可以说是一切文学的母体,在民间文学中保存着所有文学的基本结构。

(2)主题学中的典型研究的特点

①典型研究主要指典型形象研究。典型人物形象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型形象,一种是类型形象。

②原型形象一般是指保存于神话或传说中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研究与原型批评紧密联系。神话中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人物都在流传过程中成为原型形象,并且这些原型形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具有相似的呈现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异。

③类型形象一般指的是某种性格与个性。像嫉妒者、吝音者、多余人、进取者等可列入此类。例如多余人,它本身其实隐含着一个主题和结构,即个人在与社会的冲突中放弃责任。多余人就不仅是为俄国文学所特有,在其他民族的文学中同样存在。中国20世纪初的文学中就出现过一系列此类形象,如鲁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茅盾《幻灭》中的章静等。

(3)主题学中的意象研究的特点

①意象存在着多种层次,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

②文化意象由于初民生存环境的相似而具有相似性,它们在历代的文学中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具有深层意义的主导意象,如水、火、太阳、月亮、海洋等。不同民族的人对这些意象的文化态度也不同。

③意象在民族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中国,龙、凤、鹤等动物在文学中就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它们分别体现着权威、力量、喜庆、吉祥等意义。在西方文学中它们则没有成为“意象”,或者成为了另外的意象。

④每个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意象,而且往往会形成一个意象体系,这就是个人的意象。意象与作品主题是紧密相联的。举凡世界著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意象反映在作品里。例如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血和失眠的意象具有涉及主题的重要性,这对于一出写暗杀和悔恨的悲剧来说是非常自然的。

8. 概述现代汉语语境下比较诗学的研究状况。

【答案】现代汉语语境下比较诗学的研究状况:

(1)清末至19世纪80年代以前是比较诗学发生开拓阶段,研究较少但取得不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