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文学院655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淮海词》是____的词集。

【答案】秦观

【解析】《淮海词》是北宋秦观所撰的词集,又称《淮海居士长短句》,旧存七十二首,近人龙榆生编《苏门四学士词》补辑三十八首,共一百首。秦观词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约占《淮海词》的半数。他的爱情词除了几首格调不高以外,大部分思想比较健康,感情比较深挚。

2. 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

【解析】出自晏殊的《洗溪沙》。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

【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4. 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

【答案】神韵说

【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镇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王士镇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5. 东汉抒情赋主要有____和述志赋两类。

【答案】抒情小赋

【解析】楚辞长于抒情言志,汉代骚体赋继承楚辞的这种特点,除依傍屈原的“九体”之外,又陆续产生一批带有自传性质的骚体赋。东汉冯衍的《显志赋》,这篇作品精神上与屈原相近,形

式上却稍有不同,情境上则差异很大。班固的《幽通赋》也是一篇抒情言志为主的作品,它和张衡的《思玄赋》一起,为抒情小赋的最终勃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非凡的艺术创造而在赋坛上独领风骚。

6. “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颂”主要是____。

【答案】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7. 范成大的《____》是描写出蜀见闻的著名笔记散文。

【答案】吴船录

【解析】南宋的笔记散文取得了很高成就。由于笔记具有长短不拘、形式灵活的特点,南宋作家很喜欢这种文体,许多人撰有笔记专集。比如陆游把他人蜀途中的见闻写成《人蜀记》、《入蜀记》六卷,范成大则把他出蜀东归途中的见闻写成《吴船录》二卷,两书描写沿江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清丽可诵。

8.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和____。

【答案】杜审言

【解析】“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新唐书·杜审言传》:“(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9. 《喻世明言》的书名也称为_____。

【答案】《古今小说》

【解析】明代冯梦龙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二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10.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____》和《____》。

【答案】

【解析】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和《上林赋》。

二、简答题

11.柳永词的文学成就。

【答案】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词人。他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柳永对词调的革新

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发展了慢词。

柳永常纵游于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

(2)柳永对词体风格的开拓

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表现在他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他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3)柳永对词语言的发展

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并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4)柳永对词题材的突破

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漂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但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12.简述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杂剧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