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610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选择题

1. 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观和( )。

A. 概括

B. 比较

C. 分析

D. 综合

【答案】A

2. 奥苏伯尔提出的迁移理论认为( )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A. 学习中的共同要素

B. 对学习情境中一切关系的顿悟

C. 对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概括

D. 学生的认知结构

【答案】D

3.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

A. 成就水平的测验

B. 能力形成的测验

C. 结构的测验

D. 智力发展的测验

【答案】A

4.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

A.1879

B.1903

C.1897

D.1798

【答案】A

5. 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答案】C

【解析】教学环境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学生认知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它是课堂管理研究的重要范畴。

6. 规则学习的方式是( )。

A.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B.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C. 上化学习和下位学习

D 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答案】B

7. 阅读完某段文章后,学生问自己:“我理解了吗?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我能记住吗? ”这是属于( )。

A. 概括策略的应用

B.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

C. 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

D. 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

【答案】B

8. 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

A. 教师随堂评价

B. 教师自编测验

C. 随常考试

D. 课堂提问测验

【答案】B

9. 从心理学上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属于学习的( )现象。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零迁移

D. 准迁移

【答案】A

10.在学习与原有知识十分相似而又不同的新知识时,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一些可以区分的变式,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增强己有知识的概括化程度

B. 增强己有知识的可辨性

C. 增强己有知识的稳定性

D. 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答案】B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如何科学地陈述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任务?

【答案】(1)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即教学的目的与仟务,也是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2)教学目标的科学陈述

①行为目标。它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一个陈述得好的行为目标应符合三个条件: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即表述行为; 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表述条件; 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即表述标准。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行为目标是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只要将刺激和反应规定得具体了,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但坚持学习认知观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品德结构的变化。为此,格伦兰(N.E.Gronlund 采用描述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目标。按照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一法来陈述教学目标,首先应明确陈述记忆、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但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为了使这些内在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若干行为样例。如果没有行为样例,则就失去了评价教学目标究竟是否达到的依据。

③表现性目标。艾斯纳(E.N`.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该目标只要求教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而不必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表现性目标只能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补充,教师切不可完全依赖这样的目标。

(3)教学任务的分析

任务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德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此能力或品德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教学空间是指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差距,即改变学生的原有状态,使其向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末状态变化。而当教学目标的终末状态确定后,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的确定则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