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孕育期、诱发期,这一阶段发展不好可能会造成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以及各种心身适应问题。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是初中生主要的社会关系。父母积极的情感表达是子女健康心理的保护性因素,而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消极的态度有可能使子女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体验,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尽管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数主要选取城市初中生作为对象,而更为庞大的农村群体却少有人关注。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农村初中生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此外,已有研究似乎忽略了性别因素在二者关系中的效用。鉴于此,本研究将以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性别因素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文版分别评估北京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旨在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依据研究结果为父母提供教养行为和态度的参考依据,以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本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强迫症状、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的检出率较高。男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显著大于女生,而女生的焦虑情绪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2.性别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间的相互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仅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负相关,而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干涉仅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正相关。
3. 父亲拒绝与否认和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母亲惩罚严厉和过度干涉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受性别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母亲惩罚严厉仅对男生有影响,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仅对女生有影响。同时,在男生群体中,父亲拒绝与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度干涉和母亲惩罚严厉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
4. 四种家庭类型中,独裁型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