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革命历史小说
【答案】革命历史小说是指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特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2. 反思文学
【答案】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以反思十年动乱这场社会悲剧的种种前因后果和经验教训,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为主要内容。反思文学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反思文学作品共同具有的特色。代表作品有《内奸》《人到中年》《芙蓉镇》等。
3. 尚义街六号
【答案】《尚义街六号》是于坚所写的一首关于青年时代生活与友谊的诗歌,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尚义街六号》语言浅近,内容生活化,并呈现了许多极富幽默感的细节,人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察觉日常生活诗意的一面。这首诗没有人们习见的象征和隐喻,凭着洋溢其间的出众自如的语感,使得这首内容“普通”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诗性光芒; 加上字里行间屡屡可见的机智与幽默,恰好印证了于坚1984年的短诗《我的歌》中的一句:“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这首诗也证明了:真正的口语诗写作,不是泛泛而谈,不是蜻蜓点水,不是“口水”,而是从生活的土壤里沉淀、淘洗出金子的写作。
4. 《白毛女》
【答案】《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二、简答题
5. 简述“陈灸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塑造和发展。
【答案】“陈灸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负生上城》《陈灸生转业》《陈灸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灸生出国》。陈灸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考。
(1)“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塑造
①《“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
陈灸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美好品格。《“漏斗户”主》中的陈负生,虽然“饿得头昏目眩”但他的“脊梁骨仍然是挺着的”,而且“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窜,连碰破头都不管。”不心疼力气,不耍滑偷懒。他相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好起来”。政策调整后多分了粮食,本来是自身的劳动所得,还感动得泪流满面,以为是别人赐给他的,足见其善良厚道的一面。
②《陈灸生上城》中的陈奥生
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奥生,美好品格仍未改变,卖油绳不搞投机取巧,全靠自家的原料和手艺,而且徒步上城出售。他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对党的干部吴书记在他生病之际的“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感激得“流出晶莹的泪珠。”
③陈奥生性格的塑造
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陈灸生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味、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 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2)“陈奥生系列”中高晓声对陈焕生性格的发展高晓声1980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陈奥生上城》后,又陆续写作了以陈负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陈奥生转业》《陈灸生包产》《战术》《陈负生出国》。这四篇小说体现了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发展。
①简要内容
回村后,陈奥生担任大队采购员,由于与地委书记的关系,不仅完成采购任务,而且得到600元奖金。发财后,他平添许多烦恼和“惶恐”,便决计辞职干老本行。他一门心思种田,当年获得丰收。想造屋又舍不得钱。别人劝他搞副业,他怕担风险,就大包产,成为种田大户。一次偶然的出国机会,又有种种奇遇。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语言,悲喜交集地写出处于改革时代的中国农民终于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又由于传统的精神重负使这一步走得极为艰难,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思考。陈奥生这个形象塑造得很成功,陈负生性格已成为国民性格中美德和弱点的一面镜子,越来越显示出普遍的社会意义。
②陈灸生性格的发展
陈灸生性格中虽然有自卑、自欺的特点,但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他己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农村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之后,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从历史的迷梦中
惊醒,开始寻找自己和自己的位置。
总之,高晓声对陈负生性格的塑造是通过“陈负生系列”小说实现的,因此其性格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陈英生性格中既有老一辈农民的传统美德,又有根深蒂固的落后性,高晓声对国民性这一主题做出了深刻思考。
三、论述题
6. 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论述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
【答案】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大师级的人物,甲一在三十年代便以其独具韵味的京味特色小说享誉文坛。之后,老舍又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戏剧创作。然而,回顾老舍解放后的戏剧创作道路,除了《茶馆》为代表的极少数作品获得成功外,其余戏剧创作异或多或少有一些遗憾。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主要表现为:
(1)《茶馆》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成功
①平面展开的历史画卷:老北京的风习画
这部剧作的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众生相,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都登台表演,走马灯一样,寥寥数语,但句句藏锋。茶馆本身就是人生的舞台,是历史生活的画卷。通过茶馆里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的生活画卷,具有浓厚的北京风味,人物身份、经历、性格、心理和言语行为,一举一动都显示出北京生活的味道,重现了那个动荡不安又生生不息的历史现实。
②独特的戏剧结构:人物与时代的冲突
这部剧作如果从一般戏剧理论来看,明显违背戏剧冲突结构和原则。既没有主导情节,也没有主要矛盾,人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戏剧性冲突。人物的活动只是在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自在地展开,直接承受着历史给予的困境,他们在历史特定的困境中挣扎。
③语言艺术:北京特色的风格
老舍的语言贴近人物身份,寥寥数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便暴露无遗。幽默、讽刺、诙谐,善于极精练的笔墨,运用经过提炼了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他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2)《龙须沟》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不足
①强烈的“歌德”精神使老舍失去了正常的创作心态
老舍是情感先行的作家,目睹着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舍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带着满腔的热忱投入戏剧创作中,《龙须沟》就在这种心态下产生。《龙须沟》在结构上处理得不尽人意,有时流于松散,戏剧冲突也不够激烈。虽然老舍是语言大师,往往能用语言和描写人物的优势掩盖这一缺陷,但这确实是他戏剧创作的硬伤。
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老舍不惜牺牲艺术家的独特气质与创作个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攫住了他。但就老舍自身的气质而言,他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温尔敦厚却又深沉冷峻。解放后除了《茶馆》《正红旗下》以外,老舍写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