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理论与实务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意识

【答案】审美意识是指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2. 象征性文化(symbolicculture )

【答案】“象征性文化”是指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将文化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3. 接种兔疫论

【答案】接种免疫论是指站在受众的立场,着眼于如何抵御传播者的宣传与劝服的一种传播学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是耶鲁学派的宿将威廉。麦奎尔。他的免疫研究可追溯到霍夫兰关于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的探讨上。该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要想抵御反面的宣传,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加强正面宣传,增加思想上的抵抗力; 另一种则是进行适当的反面教育。适当的反面教育,也是指有意识地向受众灌输一些反面的信息,使他们的思想先对这类反面信息产生抵抗性,这样一旦当他们真正面临反面信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便不会轻易发生动摇。

4. 潜网

【答案】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青年记者所感到的束缚与其说是来自媒介组织,不如说是来自社会系统。

5.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6. 单向传播

【答案】单向传播是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向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19·双向传播

答: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7.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8.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简述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

【答案】关于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我国最早致力于批判学派研究的学者王志兴先生,曾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过具体的分析:

(1)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欧洲哲学思辩的传统和批判现实的传统比较深厚,历史上出现了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罗素、凯恩斯等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这种文化传统必然要渗透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去。传播学研究领域自然也不例外。

(2)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由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一切理论研究都是由相应的实践所决定的,传播学研究也不例外。欧洲传播体制与美国不尽相同,美国较多强调传播中的自由,除少数工具为官方直接掌握外,传播工具都被私人控制,以盈利为目的,表现出很强的商业性。而西欧和北欧国家则较多地强调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全国性电台和电视台一般都作为公共事业,由国家或社会团体控制和资助,这种传播工具体制上的差异以及欧美传播实践在其他方面的不同,也必然影响到欧洲传播学的研究。

(3)从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看,欧洲批判学派的兴起也是顺理成章

一门学科一般总是开始只有一种流派、一种搞法,而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新的流派或新的分支,对传统的研究提出质疑和批判,并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理论主张。这固然会引起某个学科的“骚动”甚至内战,但同时也标志着一门学科的繁荣兴旺。传播学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10.简述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

这是在中国的首届传播学研讨会,会议上把“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点的”传播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十六字方针一一“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会议的召开使传播学研究得以全面铺开。

(2)第二阶段:1986年第二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开始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次会上,最受关注的议题是学科研究的框架和体系。会议的召开使传播学研究沿着系统化的线路伸展。

(3)第三阶段:1993年的全国第三次传播学研讨会

开始普遍意识到我们的传播学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并针对各种现实问题或理论课题定点进行深钻细研。

11.大众传媒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 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嚓望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