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03经济学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主义信用
【答案】资本主义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价值物的贷与借的运动。信用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双向等量转让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资本主义信用主要有四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1)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而发生的信用。(2)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3)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资本主义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向人民借债,称为国债。(4)消费信用是指商店、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在资本主义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以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资本主义信用的本质体现了整个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者阶级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2. 国际货币制度
【答案】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或有组织地对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汇率决定及其变动、汇率制度及其选择、国际储备及其构成等方面所做出的安排或决定。它既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有关国际货币关系的规章和制度,也包括各国在实践中共同遵守的某些规则和做法,还包括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起协调、监督作用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金融组织或机构。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汇率决定及其变动; 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国际储备资产及其构成。国际货币制度从产生至今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制、牙买加体制。
3.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指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物价下跌,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逐步扩大,生产逐
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4)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涨,企业规模扩大或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会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再度严重过乘」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4. 政治经济学
【答案】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5. 产业资本
【答案】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是惟一能产生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共同组成资本的不同形态,分别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履行职能。产业资本处于物质生产领域,提供物质产品; 商业资本处于商品流通领域,起着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 借贷资本发挥货币资本流转中介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的运动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对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对产业资本的运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6. 劳动资料
【答案】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得到改进,如旧的手工织布机被机器织布机所代替,一般的机器织布机被自动化的织布机所代替。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的范围和品种也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中除了一般的生产工具外,还包括各种动力装备、计算机系统、机械手、机器人、传送装置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
二、简答题
7. 自然经济是怎样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的?
【答案】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社
会经济形式从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转变是伴随着新的生产工具出现和发展,从而社会分工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实现的。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成为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实践中,生产经验不断地积累,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有所发展,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使用,从火的使用到弓箭的发明,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一直到金属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以畜牧部落从其他原始部落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下。而后农业部落的产生,又扩大和加深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产品在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有所剩余,而且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和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之间,互相都需要对方的产品来满足需要,从而导致牲畜与谷物之间的交换。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耕作工具和手工工具进一步发展,引起了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为标志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由于不生产农产品,但他们又必须获得农产品来满足生活需要,这就决定了手工业劳动者要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产品进行交换,手工业独立出来后,其产品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从那时起出现了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生产。恩格斯明确指出:“第一次大分工……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随之而来的是贸易”。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到了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的初期,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这就进一步推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市场迅速扩展,从而极人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 如何理解贫困化增长? 试用案例加以分析。
【答案】(1)贫困化增长的含义
贫困化增长是指生产扩大,出口增加,但出口的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出口贫困化增长产生的条件是:出口国是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出口的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量较大,足以影响世界价格的波动:该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 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
例如,一个国家迅速扩大咖啡豆的生产能力,它希望大量增加咖啡豆的出口以换回更多的制造品。假定该国咖啡豆的出口量已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相当大的比重,而其他国家对咖啡的需求又缺乏弹性,即对咖啡的需求不会因其价格的下跌而大量增加。因此该国大量增加咖啡豆出口的结果将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该国咖啡豆供应量的增加不但没有提高其国民收入,反而使该国蒙受损失。
(2)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
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最根本原因。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