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一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经济依赖

【答案】世界经济依赖是指当代世界各国通过国际经济传递机制进行的,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传递”是指一国的经济盛衰对另一国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传递是由一国的开放部门影响到非开放部门。国际经济传递机制主要有:国际贸易传递机制; 国际资本传递机制;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传递机制; 国际信息流动的传递机制。从性质上来划分,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可分为:对称的和均衡依赖,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前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后者是指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对称的和均衡依赖的性质下,双方的经济发展并非取决于相互依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依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 在非对称的和非均衡依赖的性质下,一方经济发展受另一方经济发展所支配,如历史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依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仍然具有这种性质。

2. 商品拜物教

【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根源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正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矛盾,使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不是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商品成为一种充满神秘性的东西,产生了商品拜物教。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拜物教发展成为货币拜物教,此后还出现了资本拜物教、利息拜物教、地租拜物教等等。要消除这些拜物教,就必须彻底消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3. 水平分工

【答案】水平分工是指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

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工业制成品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4. 通货膨胀

【答案】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通货膨胀可有以下多种分类:按其程度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按其是否可以预期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非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按其成因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隐蔽型通货膨胀和公开型通货膨万长。

5.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是指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于1995年1月1日建立的,取代了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世界多边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使之可以包括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世贸组织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我国政府于1986年提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要求,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6. 福利制度

【答案】福利制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各种社会福利形式。它的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或失业者提供各种保障措施,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障、养老金、抚恤金、伤残救济,乃至儿童津贴等; 另一类是社会福利补助,为低收入者和贫困阶层提供福利补贴,如低收入家庭补助、住房补助、病假补助、社会保健等。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福利项目和措施几乎囊括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环节,使工人阶级,特别是贫困阶层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福利制度”的推行,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在不触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它丝毫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更没有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

7.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立而存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经济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自身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发达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社会分工; 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 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

8. 劳动

【答案】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须途径。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一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就构成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9. 固定资本

【答案】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它包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进行生产时,必须一次全部付出,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从价值形式来看,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却不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机器、厂房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资本的全部价值才能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随着商品的销售,经过多次流通过程,才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周转回到资本家手中。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10.南南合作

【答案】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由于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南端,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称为“南南合作”。南南合作的主要形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