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

【答案】对于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1)高登·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 )在她的《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指出,个案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她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过程。社会个案工作可以定义为一种与人工作的艺术,即社会工作者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以达到个人对社会的更好适应状态。她认为个案工作的基本假设是: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力量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与态度,它还提供个人自我发展的机会并影响人们的“生活世界”。

(2)弗洛伦斯·霍丽斯(Florence Hopis )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社会—心理”的治疗方法,它既承认功能失调的内在心理原因,也承认外部的社会原因,并努力促使个人和家庭更好地去满足其需要及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汉密尔顿与霍丽斯被看作是诊断学派社会个案工作的代表。

(3)功能学派的鲁丝·斯梅丽(RuthE.Smalley )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通过一对一的关系,让案主参与其中,在使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增进他自己和一般社会福利的一种方法。功能学派的个案工作采用的理论基础是成长心理学,强调工作者通过与案主的专业关系过程赋予案主选择与成长的权力。

(4)海伦·波尔曼(Helen Penman)综合不同学派的看法,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群福利机构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付社会功能上的问题的过程。这个定义简短而涵义丰富,它包含了社会个案工作中相互关联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个人/家庭、问题、机构和工作过程。

(5)综合上述不同学派的看法,可以说: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2. 简述社会福利的分类。

【答案】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1)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①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威伦斯基和李宾士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里,认为社会福利的概念主要包括两种: a.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

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胜,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b.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②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极的福利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③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a. 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b.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①英国社会政策学者R. 蒂特姆斯在《福利的承诺》一书中,在阐述福利的“普惠主义”与“选择主义”双重原则基础上,对社会福利进行丁进一步的分类。他认为,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可分为: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以及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②在1974年出版的《社会政策导论》中,蒂特姆斯再次将社会福利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一表现模式和制度再分配模式。在上述三种社会福利模式中,第二种模式体现了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发展产物的意义,不仅总体社会福利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个人福利也同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业绩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种模式则是指以公民需要为原则,在市场外通过国家再分配的方式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

3. 简述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答案】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

(2)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他们从事的社会服务工作是其职业或社会生活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偶尔为之。

(3)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这些专业方法可能是由国际通则所确定的,也可能是根据本地经验发展出来的。

4. 简述我国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

【答案】我国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养老机构的供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存在着需要照料的老年人逐年增加,但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床位却大量闲置的现象。其原因是:

①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一般老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养老院生活,总觉得进养老院是孤寡老人的事,有失面子。

②还有,一些想入院的老人无法承担养老院的费用。

养老机构大量空闲床位的存在,造成资金的积压与浪费,使本不充足的老年福利经费更捉襟见肘。

(2)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较少接受专业训练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在我国刚起步不久,所以现有的各类福利机构管理人员和前线工作者基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对工作热情认真,但缺乏必要的专业方法。

二、论述题

5. 如何处理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

【答案】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又称伦理困境,主要是指由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冲突所导致的伦理决定困难,它也是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个体与群体、个别与一般、革新(或变迁)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具体体现。

(1)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密问题。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使其不受伤害,这是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原则。而在实践中,这一原则有时并不容易把握。在不同环境、不同情境下,社会工作者面对的不同对象,处理的小同问题,可能会涉及的不同人际关系和权利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如何处理个人信息以及如何透露信息等环节上有时候会遇到难以决断的局面,因此,需要作审慎的思考和判断,从而避免出现任何伦理错误和失误。

②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口常生活中异常重要。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家庭、邻里等内部成员矛盾时,往往会遇到情、理、法之间的纠葛,如何正确和有效地区分人情、法制与规定的影响及后果,常常使社会工作者陷入困境。

③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社会工作是一个价值主导的专业和职业,有很强的价值关怀,社会工作者也主动地将一系列价值观运用十助人的实践中,从而影响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能力,最终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然而,社会工作也是一种科学实践,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可信的证据来实施服务计划。因此,社会工作者还应强调方法与资料等的客观性,尽量减少个人主观上的判断,并多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与诉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