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866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如何反映区域自然特征?

【答案】(1)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动力亦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

①内动力

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②外动力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2)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对区域自然特征的反映

①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则以冰川冰缘作用独占优势。

②重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前提

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岩性与地质构造导致某些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发育。

2. 试述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内在关系。

【答案】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子。因此,全球水量平衡方式可写成

式中:为大陆降水量;为海洋降水量;为大陆蒸发量;为海洋蒸发量。

方程式表达非常明确,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近年人们日益关注淡水资源问题。年平均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为P+R-E=0或P+R=E

即人洋年降水量P 加入海径流量R 等于人洋年蒸发量E 。这个方程式说明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3. 自然区域规划原则

【答案】目前经常采用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1)发生统一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区域发展的共同性是指作为整体的自然区之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而不是仅仅指其地质基础、地貌特征或某一个别景观要素具有共同性。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质,高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长,低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短,古地理分化过程即现代自然特征形成过程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

(2)相对一致性原则

意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这里有三层含义:

①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与依据地域分异进行区划并不矛盾;

②区域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高级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中等区,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一系列低级区;

③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例如,辐射一热量基础一致形成同一自然带,在此背景下水分及水热组合状况一致,因而植被、土壤特征一致,则形成相同的自然地带。这一命题也可表述为,不同的辐射一热量基础使地球表面分化为不同自然带,同一自然带内又因水热组合状况与植被、土壤特征差异而分化为不同自然地带.

(3)空间连续性原则

亦称区域共扼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自然区作为个体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司分离,也不可重复。这是区划同地域类型划分的本质区别之所在。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只有一个,而作为景观类型的沙漠则可出现于任何干旱区。依据空间连续性原则,两个自然特征相对一致,但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自然区,不能划为一个区,即至少在陆地上,不容许自然区出现飞地。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差别。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4. 试述冰川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1)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

(2)在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中,冰川起着重要的作用。冰盖消融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3)大气降水到达冰川表面的降水几乎可以全部转化为地表径流。冰川不仅是河流的补给来源,还是其调节者。

(4)冰川推进时,将毁灭它所覆盖地区的植被,迫使动物迁移,土壤发育过程亦将中断。自然地带将相应向低纬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被土壤将逐渐重新发育,自然地带相应

向高纬和高海拔地区移动。

(5)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特殊的冰川地貌。

5. 简述水圈组成。

【答案】(1)水圈是地球外部构造圈层之一。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水圈是地球外圈中最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演化。

(2)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地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

(3)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6. 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①绿色植物吸收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形式聚积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