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的定义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请评价和分析这一观点。

【答案】戴维. 伊斯顿的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利益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

①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

②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③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

④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2)政策的本质及功能

①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②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③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利益关系的处理)。

2. 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案】(1)全体一致规则

①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②全体一致规则的优点

a. 一票否决。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对决策方案能否最终通过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b. “帕累托最优”。全体一致规则是肯定导向“帕累托最优”的惟一投票准则。所有决策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投票行为而获益,或者说,决策人中至少没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

③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点

a. 决策成本过高。要求社会成员寻求共同的满意选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在人们的偏好各异的大社会中尤其如此。为寻找出一个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决策结果,社会成员在时间上的损失也许远超过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

b. 鼓励“策略行为”。在全体一致规则的条件下,每位决策参与者都享有决策的否决权,因此,这一规则会鼓励人们运用“策略行为”来争取自己所偏好的方案的胜出。较为常见的是讨价还价

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①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能通过的规则。 ②过半数规则的优点

a. 决策效率高。决策过程中无需人人都投赞成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

b. “少数服从多数”。“按过半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过程的本质,即少数投票者被迫参与他们不能阻止也不能对其所引起的损害要求补偿的那些活动。”过半数规则要求公共行动方案对全体参与者都具有强制性,即占少数的反对者必须服从占多数的支持者所做出的抉择。

③过半数规则本身的缺陷

a. “多数剥削少数”。按多数规则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的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数人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的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人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少数人。

b.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在多数票规则下,个人行为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联系,而各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的估计又必然很困难,因此集体决策基本上是不负责任的。

c. 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这表明即使按多数规则进行投票而选择出来的集体决策,也可能对多数不利。

3. 社会问题如何转变为政策问题?

【答案】(1)社会问题的概念

在公共政策学上,社会问题一般被定义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或差距。对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包括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私人问题主要通过私人、市场、社会的方式得到解决,私人、市场、社会不能有效解决的公共问题最终主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

②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那些私人、市场不能有效解决,最终需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2)转变的原因

非政府的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大部分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关系私人利益的私人性、市场性的问题,而具有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公共利益特征的公共问题,即具有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是市场方式失败的主要领域,一般不能通过私人、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客观存在并经主观认定的,且个人、市场、社会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当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影响到私人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有效运行,公众就要对此关注并要求政府予以解决。当政府部门将公共问题纳入研究和诀策的范围

时,公共问题就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3)公共性的政策问题的特征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所要认定和解决的公共性的政策问题具有以下特征:

①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又被主观认识和确定的问题。

②政策问题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社会问题都是大量的,而政府可以控制和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政府只能针对社会问题中的公共问题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③政府所要应对的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孤立、小规模、简单、稳定、个别的私人性问题,而是大规模、复杂、动态、普遍、互动的公共性问题。

④确认政策问题并由此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调整政策主体、政策的目标群体的利益关系的过程,政策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价值或公共资源的权威分配方式。

4. 应如何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政府工具)是指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三类。

(1)市场化工具。指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手段,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目的的具体方式。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都可以用来帮助政府达成政策日标。

(2)工商管理技术。指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它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日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

(3)社会化手段。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日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

二、论述题

5. 结合上述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

【答案】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发展政策分析学科,加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①目前,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仍不够高,尚存在一些问题或A}待改善之处。

a.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一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 第一,有些政策仍然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第二,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这就难以避免政策失误。

第三,某此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