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策预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目的。

(1)获取未来社会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是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最重要的目的。政策预测分析可以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未来发展中的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推测,为制定政策和远景发展规划提供各种参考的数据、未来信息,使未来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制定政策以控制和规范社会的未来发展。预测政策未来与社会控制特别相关。控制即试图计划和制定政策。在充分掌握过去及现在信息的基础卜,预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从而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从未来提供的可能性中选择最佳行动方案。依据先前政策分析各阶段所掌握的信息或知识,提供各种可能的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预言它们可能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在多个方案中选择和确定最佳或最优行动方案提供了依据。

2.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和作用。

【答案】(1)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调整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立和方案的重新拟定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①问题的重新界定。随着政策过程由制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的某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了问题的性质。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必要根据己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②政策目标的校正、修钊一或再确立。包括将原来模糊、不准确的目标加以明确化,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校正或修订原有的目标等方面。

③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包括:

a. 对基本可行的方案加以修正,使之更合理和适应变化了的现实;

b. 拓宽原有方案的适应范围或加强应付紧急事态能力;

c. 对证明基本是行不通的方案加以重新制定。

④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

a. 对政策效力的调整。指对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进行扩展或限制。

b. 对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指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主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客体也处于变化之中,为保证政策运行的连续性须及时调整政策主体,为保证政策的针对性,也须及时调整政策的客体。

(2)政策调整的原因

政策调整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①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本身发生作用或者客观的政策环境自身的变化,使原来的政策问题发生了改变,或者解决了,或者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这就需要依据新的政策环境和变化了的问题,对政策做出调整。

a. 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任何政策都是针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制定的。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政策问题会发生变化,政策也会失去效力,成为过时的政策,因此,必须对政策做出调整。

b. 任何政策的执行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实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政策加以修正、补充,使之逐步完善。

②主观原因。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日标和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一定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演化的。当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目标、功能、环境等的认识提高和深化以后,就需要对原来的政策加以纠正、补充、更新,使之更加完善。

(3)政策调整的作用

①政策调整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者所掌握信息的有限性特点以及政策环境的动态发展性,决策者的创新性再强,其所制定出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可能是不适时宜的、不完善的。因此,必须站在新的高度看问题,适时地调整公共政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②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而使政策运行出现无序状态:

a. 政策执行的主体之间出现矛盾与意见分歧;

b. 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发生矛盾,出现冲突;

c. 几种政策交叉在一起,相互摩擦。

这时,就需要暂时中断政策的实施,对政策主体的内部关系、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几种政策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使政策有序地运行。

③政策调整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政策调整使公共政策的合理内容在变动中得以保留,适度的调整政策既可保证政策的动态发展性又可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此外,政策调整也有消极作用,如会在不同程度上浪费一部分己经投入的政策资源; 政策调整也会挫伤一部分公众的积极性,并对公共机构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政策调整中产生的这些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些消极影响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进行宣传、把握时机、控制力度等,将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并让调整后的政策迅速发挥作用,以便将消极影响化解掉。

3. 在上述案例中,肯尼迪政府是如何拟订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备选方案的?

【答案】(1)备选方案是指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日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据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备选方案的产生由一个步骤构成:①搜寻与发现:分析者力求查明备选方案的广泛范围; ②设计与创造:对新发现的备选方案加以提炼、修改、组合、重构或模式化; ③筛选:对于创造或设计出的备选方案加以初步的检验、评估,只保留数个可供进一步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备选方案。其中,在备选方案的搜寻与发现阶段,要尽可能弄清备选方案的可能范围、种类,能够产生越多的解决办法或备选方案当然就越好。方法包括:不作为的分析、文献评论、快速的调查、类比的使用、头脑风暴法、与理想的比较等。

(2)美国在处理占巴导弹危机时,要实现的目的是运用其在战略上和在地区上所拥有的优势,显示其要求这些导弹撤走的坚定决心,同时又留给莫斯科体面撤退的时间和余地。即一方面要保证美国周边地区环境的绝对安全; 另一方面也要维持与苏联的冷战关系,避免引起新的战争爆发。

在这样的目的指引下,总统召集了他最信任的助手。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小组的主要成员包括了当时儿乎所有重要的国家高级官员,通过召开‘系列的会议,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得到了讨论,并被做了相互对比。在最后做出综合了几个方案内容的决策之前,主要考虑了六大类的行动,即不采取任何行动、施加外交压力、与卡斯特罗秘密接触、入侵、空中打击、封锁。最后通过统筹考虑,能最大限度实现既定日标的方案是采取封锁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总统召集的这些国家高级官员和会议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对各种的方案的可能后果和利害关系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使得整个备选方案的设计和拟定过程显得科学而理性,最终封锁的方案经实践检验也是成功和有效的,促使苏联方面做出了让步。

4. 简述三类政策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的区别。

【答案】(1)政策问题的相关概念

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井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2)邓恩根据米特洛夫和萨伽斯蒂的观点将政策问题分成三类,即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三类问题的构造山其相对的复杂性来决定,即山该问题实际上处于问题的相互依赖系统所决定。如表所示,这三类问题的区别可由其共同因素的变化来加以说明。

表 三类政策问题在结构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