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数学系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机构型监管与功能型监管

【答案】机构型监管模式是指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下,以机构为中心,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的机构进行监管。该模式的优点是专业性强,监管部门对违法活动的反应速度快,程序简单;缺点是对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叉业务会形成监管盲点。

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其优点主要是:(1)功能型监管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2)功能型监管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这样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仅限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3)由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功能型监管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协调过多,程序复杂,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风险确认速度比不上机构型监管模式。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金融信息网的建成完善,功能型监管的不足之处将会降到最小程度。

2. 外汇干预(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

【答案】外汇干预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介入外汇市场,以影响汇率的变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3年期间,世界经济是在固定的美元汇率体系下运行的。各国的中央银行经常通过买卖外汇等干预措施,使汇率维持在 国际协定的水平上。1973年后,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各国的中央银行为了缓和汇率的 波动,也往往进行外汇干预。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也需要外汇干预。

3. 金融中介

【答案】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y )有动态和静态两种解释。动态概念的金融中介是指在货币资金运动和信用活动中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提供信息、设施、信贷服务、结算服务、投资服务、保险服务、信托服务等金融性服务的活动。而静态概念的金融中介则是指专门从事金融性服务活动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信托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中介的功能包括:①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成本;②实施规模经营和专业化操作,降低交易成本;③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障碍,防范和降低各种金融风险;

④为交易者提供最多的收益机会和最灵活的支付机制。

4. 远期交易(forward transaction)

【答案】远期交易是指远期外汇交易,又称期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按照所签订的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的约定日期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它可以通过远期合同、期货、期权等衍 生金融工具来实现。远期交易与即期交易的主要区别在于起息日不同。凡起息日在两个营业日以后的外汇交易均属于期汇交易,有时也有长至1年,短至几天,远期交易所适用的汇率就使各种不同交割期限的远期汇率。

远期交易根据交割日是否固定,又可分为固定交割日的远期外汇买卖和选择交割日的远期外汇买卖。人们进行远期交易的目的主要是套期保值和投机。

5. 贬值(depreciation )

【答案】贬值是指由于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的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在直接标价法下,贬值表现为汇率变大,即外币兑换本币数量增加,本币相对于外币贬值,外币相对于本币升值;在间接标价法下,贬值表现为汇率减少,本币兑换外币数量减少。作为两种货币的比价,汇率的上升或下降必然是一种货币的升值,同时也是另一种货币的贬值。

6. 物价总水平(aggregate price level)

【答案】物价总水平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在经济数据中,经常使用两种物价总水平的指标。第一种是GDP 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它等于名义GDP 除以实际GDP 的商。一般而言,用物价指数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将基年的价格水平定义为100。另一个常用的衡量物价总水平的指标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通过给一个典型的城市居民在某一时期(例如一个月)所购买的一揽子商品和劳务定价得到的。作为度量物价总水平的指标,不管是CPI , 还是GDP 平减指数,都可以用于将名义值折算成实际值,这个结果可以用名义量值除以物价指数得到。

二、简答题

7. 简述货币政策的时滞或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答案】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即货币政策的时滞, 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

由于经济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政府当局未必能及时认识和判断有无必要采取政策行动。即使认识到了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但由于行政手续所需时间较长, 也未必能立即执行。而且, 在执行过程中, 假定无外界因素干预的话, 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奏效。一般地说, 货币政策的时滞可分为两部分进行测算:

(1)内部时滞。它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 需要制定政策以矫正, 到中央银行实际上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它可再分为两个阶段:①识别时滞。这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

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这种时滞的存在是由于信息的搜集和情形的判断需要时间, 对某个时期的经济状况的精确度量只有在其后一些时候才能得到。另一方面, 即使有了明确的资料, 中央银行做出判断也需要一段时间。②行动时滞。它是指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中央银行认识到经济形势变化之后, 将立即对此项经济情况进行研究, 以找出可行的对策, 研究与行动都需要时间。

整个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2)外部时滞。它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中期时滞。这是自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该行动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 使金融机构改变其准备金水平、利率及其他信用状况, 以致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力的时间过程。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以及金融市场的敏感程度。②决策时滞。这是指自利率或信用条件改变后, 个人与厂商面对新的情况, 做出改变其支出习惯或支出行为决定之前的时间过程。③作用时滞。即支出单位决定支出意向后, 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都会产生影响, 这段影响过程称为作用时滞。

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金融和经济情形决定, 受经济结构以及各经济主体行为因素影响较大。由于经济结构及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因素都是不稳定和不易预测的, 因此, 外部时滞的时间长短就难以掌握。

(3)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货币政策的时滞有限, 而且可以预测, 那么货币政策便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不论时间长度如何, 只要有一个确定范围, 中央银行便能根据预期落后的时间差距, 预先采取影响将来某一时期经济情况的货币政策。但若货币政策的时滞分布不匀, 有很大的变异性, 则会因为时滞不能预测, 货币政策将在错误的时间发生作用, 而使经济和金融情况更加恶化。例如, 若中央银行无法预测货币政策的时滞, 则很可能在经济高涨时采取紧缩政策, 但由于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 紧缩政策到经济衰退时才产生降低收入的效果, 这样, 中央银行反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就会失去其有效性, 不仅如此, 还会扩大经济周期波动幅度, 使国民经济更加不稳定。

8.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

【答案】(1)双重目标论的定义

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论”是指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 要将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般来说,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根据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不同, 可以分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的内容

双重目标论认为,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 而应当是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这双重目标。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物质基础, 而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二者相互制约和互相影响, 只偏重某一目标的结果不仅不可能在长期经济运行中实现该目标, 对整个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