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数学系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央银行(centralbank )
【答案】中央银行是负责总体经济中货币和信贷供给的政府机构。
2. 承销(underwriting )
【答案】当发行人通过证券市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筹集资金时,应当聘请证券公司来帮助它销售证券。证券公司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销售网络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证券销售出去,这一过程称为承销,它是证券公司的基本职能之一。
证券承销业务有代销和包销两种方式。证券代销是指证券公司代发行人发售证券,在承销期结束时,将未售出的证券全部退还给发行人的承销方式。在合同规定的承销期内,承销商按照规定的发行条件,在约定的期限内尽力推销;在承销期结束时,证券如果没有全部售出,那么证券公司将未售出部分全部退还给发行人,承销商不承担相应的发行风险。在代销过程中,承销机构与发行人之间是代理委托关系,承销机构不承担销售风险,因此代销佣金较低。
证券包销是指证券公司将发行人的证券按照协议全部购入或者在承销期结束时将售后剩余证券全部自行购入的承销方式,即证券公司承担全部销售风险。
3. 机构型监管与功能型监管
【答案】机构型监管模式是指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下,以机构为中心,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的机构进行监管。该模式的优点是专业性强,监管部门对违法活动的反应速度快,程序简单;缺点是对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叉业务会形成监管盲点。
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其优点主要是:(1)功能型监管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2)功能型监管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现象层出不穷的趋势,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实施整体监管,这样可使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不仅限于各行业内部的金融风险。(3)由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据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在今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功能型监管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协调过多,程序复杂,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风险确认速度比不上机构型监管模式。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金融信息网的建成完善,功能型监管的不足之处将会降到最小程度。
4. 以通货膨胀为指标(inflation targeting)
【答案】以通货膨胀为指标指中央银行采用通货膨胀指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且为达到通货膨胀目标负有的责任。它包括几方面的因素:①公开发布中期通货膨胀率指标数据;②将物价稳定作为主要 和长期的货币政策指标当做一种制度性承诺,并且承诺实现通货
;④就货膨胀目标;③信息综合理论,即在货币政策的决策中用到许多变量(不仅限于货币总量)
币政策决策者的计划和目标与普通公众和市场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透明度;⑤提高中央银行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所负有的责任。目前实行该方针的国家是新西兰、加拿大、 英国等。
5. 风险投资公司(venture capital firm)
【答案】风险投资公司是一种投资中介机构。它将合伙人的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新生的高风险企业,得到新企 业的股份。风险资本公司通常委派自己的人员进入新企业的管理机构,成为董事会的成员,掌握、监管、参与新企业的经营活动。待新企业发展成熟、股票上市之后,风险资本公司便退出该企业。
6.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答案】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体中总产出向上或向下的波动。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商业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二、简答题
7.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及其优缺点。
【答案】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①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的调整去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②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从而实现基础货币量的稳定。③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骤随意安排,保证了法
定准备率调整的准确性。④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政策那样,具有很大惯性。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⑤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量进行微调,不像存款准备率与再贴现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⑥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人们的预期心理,货币政策可以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是强大的,具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力量;②金融市场发达,证券种类,特别是债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配合。
8. 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答案】(1)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因素的,也有非经济因素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五种原因。
①季节性和偶然性原因。由于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也随之而变。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一样,由此造成了季节性失衡。典型的季节性国际收支失衡发生在以农产品作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发展中国家。无规律的短期灾害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会造成一国出口减少,进口増加,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季节性和偶然性国际收支失衡都是临时性的,它们对国内经济的危害相对较小。
②周期性原因。因经济周期波动使经济条件变动而发生的盈余和赤字交互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进口需求增加,可能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在经济萧条时期,进口需求下降,可能出现经常项目盈余。从资本与金融项目看,经济繁荣时期,投资前景看好,资本流入增加;经济萧条时期,投资前景黯淡,资本流出增加。二战后,主要工业国的商业周期波动极易传播至其他国家,从而引起世界性的周期波动,致使各国国际收支出现周期性失衡。
③货币性原因。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利率水平等货币性因素与其他国家比较发生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例如,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该国一般物价水平和生产成本便会普遍上升,该国的出口便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受到鼓励,从而造成该国经常项目收支恶化。另外,货币供应量过多,还会引起本国利率下降和资本流出增加,从而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逆差。两者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逆差。货币性失衡不仅与一国经常项目有关,也同资本与金融项目有关。
④结构性原因。指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结构性失衡。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⑤外汇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是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来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