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621基础地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承载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之上。
(2)影响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
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
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
④此外,承载力明显还受到投入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制约。
2. 什么是矿物? 可分为哪些大类?
【答案】(1)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在地壳(地球)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无机晶质固体,也有少数呈非晶质或胶体。 (2)矿物分类
按矿物中化学组分的复杂程度可将矿物分成单质矿物和化合物。化合物按与阴离子的结合类型划分为若十个大类,主要大类有硫化物、氧的化合物和卤化物。
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
硫化物矿物的特征
a. 它们由金属阳离子与硫等阴离子之间以共价键方式结合形成。它们在地壳中的总量很低
,但矿物种较多,占矿物种总数的16.5%。 (<1%)
b. 硫化物矿物的生成多与成矿作用有关,绝大多数矿床中的金属矿物都属硫化物大类。
c. 硫化物类矿物透明度和硬度较低,但通常色泽鲜艳、有金属(半金属)光泽、比重也较大。 d. 结晶程度较好,硫与其他元素结合时配位方式多样,因此晶体结构类型多,晶体形态多样,容易识别。
②氧的化合物
几乎所有造岩矿物都是硅酸盐和氧化物,如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但也有一些氧化物和含氧盐主要与成矿作用有关,如锡石(SnO 2、黑钨矿(
第 2 页,共 34 页 ), 磁铁矿()
和钦铁矿(,是锡、钨、铁矿床中的资源矿物(矿石矿物))。
③单质及其类似物
a. 包括由单质原子结晶的矿物和多种原子结合的金属互壳重量的1%,但成矿能力很强,如自然铜(Cu ), 银金矿(AgAn )、自然铂(n )、金刚石(C )、石墨(C )和自然硫(S )都可富集成矿。
b. 单质矿物中原子以金属键或共价健和分子键相结合,原子间紧密堆积,矿物晶体对称性高。 ④宝石矿物
宝石矿物是指经过加工,能用于装饰的矿物。
a. 宝石矿物特点
第一,晶莹艳丽,光彩夺目,即矿物的颜色和光泽质地优良。
第二,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即宝石矿物的硬度较大。
第三,矿物产量少,有一定的价值。
b. 宝石矿物种类
最贵重的宝石有四种: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和祖母绿。
第一,钻石的宝石矿物是金刚石,它属单质非金属矿物,是硬度最大的矿物。金刚石结晶温度(>1100C)和压力()很高,是元素碳在距地表大约200km 或更深处结晶的晶体。
)。能成为宝石矿物的刚玉仅出现在某些第二,
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宝石矿物都是刚玉(
在碎屑矿物中聚集。
第三,祖母绿的宝石矿物是绿柱石,绿柱石是环状构造硅酸盐,主要产于岩浆
晚期形成的伟晶岩和一些高温热液形成的脉状岩石中,作为宝石矿物的绿柱石主要产在热液脉中。
3. 何谓冰川? 冰川存在对地球气候有何影响?
【答案】(1)冰川的概念
冰川是长期存在于地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一般以
,下部为冰舌区(又称消融区),它们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又称积累区)
构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
(2)冰川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①在地质时期的冰期与间冰期对全球气候、生物和海陆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冰川对于气候、水分循环、地形和植被都有重要的影响。
②规模小的冰川对附近局部地区的气候发生影响,规模巨大的南极冰川和格陵兰冰川对气候的影响可及广大地区,甚至全球。
③冰川在全球水分循环中起一定作用,不仅可以储存从海面蒸发转移来的水分,而且冰川消融又通过河川径流汇入海洋。
④冰川对气候变化相当敏感,冰期中全球气候变冷时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当全球气候变暖时冰川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
第 3 页,共 34 页 石灰岩和中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带、基性岩墙及纯橄榄岩中,成为宝石矿床还需经过沉积作用,即
⑤世界各地的冰川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消融或积累强度不同。如我国西部广大干旱地区,靠夏季雪山冰川消融的水流滋润大地,形成绿洲。
⑥冰川运动还可能对生物界带来灾难,尤其是冰川大规模的推进,常常使植被遭受灭顶之灾,动物也被迫迁移,土壤发育过程亦将中断,自然地带将相应向低纬和低海拔地区移动。
4. 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具有弹性、塑性和粘性?
【答案】地球具有弹性、塑形和粘性的证据如下:
(1)地球的弹性、塑性
固体潮的存在说明固体地球具有一定的弹性,固体潮就是弹性地球在口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由于物质密度分布上的差异、弹、塑性变形及自转的影响,地球更为准确的表面形态略似于一个“梨形”(严格地说高度应大于宽度):据人造卫星轨道参数分析,地球北极比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要凸出约l0m ,南极则阴进约30m ; 北半球的中纬度区稍稍凹进,在南半球则稍稍凸出。
(2)地球的粘性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弹性体中应该没有能量的损耗。因此,地震时除了面波因扩展而发生的几何衰减外,其他类型的地震波应该没有运动衰减。这样地球如果一旦发生某种形式的振荡,也就应该永远继续下去。但这一分析结果与观察事实相矛盾,表明地球有一定的衰减存在,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弹性体。
5. 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出以下环境的顺序。
a. 星系际空间,b. 太阳核部,c. 中子星,d. 地球海平面处的大气,e. 太阳系内行星际空间,f. 日冕,g. 银河系内星际空间。
【答案】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列的顺序为:。
6. 试列举2~3种与地球科学研究内容有关的天文背景因素,说明跨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性。
【答案】与地球科学研究内容有关的天文背景因素举例如下:
(1)天文学与古生物学的交叉
人们现在普遍认同,生命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有关。宇宙大爆炸中所产生的物质为地球初始生命提供物质条件。古生物学家通过对于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证实某些古生物化石的部分物质不是来自于地球。从而,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宇宙大爆炸是生命起因的信心。
(2)天文学与古地理沉积学的交叉
天文学中表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引力作用会引起周期性的变化。而在古地理沉积学中,主要根据瓦尔特定律来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瓦尔特定律在局部的应用是不存在异议的,但就全球的沉积来说,是否会由于地球自转的改变而引起沉积的改变,是天文学与古地理学可以一起研究的问题。
第 4 页,共 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