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706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和制

【答案】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共和制有多种形式,但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剥削阶级国家实行的共和制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①贵族共和制。一般由有任期限制的执政官作为国家的行政长官,虽然保留了公民大会并由它选举执政官,但公民大会只有认可元老院提出的议案的权力,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实际掌握最高国家权力。

②民主共和制。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机关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并有严格任期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2. 国家的政治职能

【答案】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指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称镇压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议会共和政体

【答案】议会共和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议会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西欧的共和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休的较多,如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亚洲的印度、新加坡等也实行这种政体。

4. 压力集团

【答案】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

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

④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5. 政治思想

【答案】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具体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理解:

①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②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J 医思考,是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 ③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④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心理相比,它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

⑤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二、简答题

6.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答案】(1)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是一种自觉的政治变革活动。为了明确前进方向,稳步而有序地推动改革进程,政治改革的领导者通常会确定改革所要完成的仟务和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政治改革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改革加以概括,其目标设计总的说来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政治结构。

政治改革之所以要进行,根本上是为了变革政治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与环节。从历史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要适应这一趋势,政治体系就必须实行规范化分工,形成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自如运转的合理结构。否则,政治体系便会因为体制的刻板僵化而在复杂多样的要求面前束手无策,调度失灵,乃至产生紊乱和衰败。

②提高管理效能。

政治改革必须落脚十政治体系功能的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相适应,政治功能的完善体现在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政治体系形成一套程序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否则,便只能是行政的低效率,甚至产生运行中的脱节、断裂和摩擦。

③协调利益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是驱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为了平衡和解决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必须对现有的权力结构进行适度调整。这种调整首先要扩大政治参与,使权力体系向更多的阶层和集团,特别是那些新兴社会力量开放,以便激发和保持政治体系的活力。同时,由于权力结构调整打破了旧的利益分配模式,容易引发动荡,因此,在触及某些社会力量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上,必须综合平衡,使社会的矛盾紧张化减到最小程度。就此而言,参与的扩大化和权威的稳定性,是政治改革所谋求的双向目标。

(2)政治改革的方式

①从根本上说,政治改革采用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局部的而不是根本的、渐进的而不是突飞猛进的变化。改革者往往采取一种和平的方式,运用政府的“合法”资源,通过政治途径、行政途径、法律途径等来逐步地实现其调整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的目的。

②政治改革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而政治革命往往采取促进矛盾发展的方式。改革者总是力图保持政治的弹性和适应性,通过缓和各种社会力量间的矛盾,弥合社会裂痕,来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阻力。

③政治改革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然后逐步向政治体系变革转化的方式。政治改革往往首先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入手,以此来推动政治体系的变革,并且使两者达到均衡,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3)推行改革计划、实现改革目标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①综合性改革方式。

a. 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在运用综合性改革方式时,改革者从一开始就将其全部的改革目标和主张全盘推出,从人事到组织、从结构到体系,成套地和全面地实施改革不}一划,用设i}一好的全新的政治关系取代旧的关系。

b. 综合性改革方式有利于唤起和组织支持和赞同改革的集团和阶级的力量,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所引起的社会“阵痛期”和“混乱期”。但是,它可能招致过多的反对,也可能会由于某种突发性事件打乱了预定的计划而遭致全面的棍乱,进而造成一种无法挽回的重大失误。 ②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a.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就是指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b.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所需改革时间长,有利于调整和把握改革过程中的力量对比,化解不利因素,减轻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震荡,也利于随时调整改革计划,纠正改革的失误。

7. 简述政治民主的发展路径。

【答案】政治民主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不过,从人类政治民主的发展历史来看,政治民主的发展具有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制度性建设和公民教育三条基本途径: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

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性建设,包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一力一面,民主政治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没有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公民不可能有谋生以外的时间和兴趣关心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另一方面,政治民主的规则是市场经济规则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运用。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

制度建设是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民主建设的基本途径。制度建设包括政治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