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38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
【答案】政治是指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
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
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 两党制和多党制
【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由于两大政党往往势均力敌,在竞选过程中激烈角逐、你争我夺,而且在竞选以后,执政党和在野党也相互对峙,不断攻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竞争制”或“两党对峙制”。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
(2)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3. 政治合法性
【答案】政治合法性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评价,它是政治权力及其遵从者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过程。就是在价值或事实上,社会大众对政治秩序和政治体系的自愿认可、认同、同意和服从。
其维度有二:价值的与事实的; 公认的理想类型有三:意识形态合法性、程序合法性以及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认同信仰的“社群认同合法性”。不过,现实的合法性是上述合法性类型的不同程度的混合或综合的作用,要重视有效性在现代性的政治合法性中的地位,重视经济基础的合法性对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性地位。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权力秩序是否认同及其认同程度如何的问题。具有政治合法性意味着一种政治秩序或一个政权获得了人们的同意和自愿服从。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缺乏同意,政府的统治只能依靠高压手段。
4. 民主集中制
【答案】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下,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制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的显著区别之一,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①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主要体现在人民的一切权力都统一地、集中地由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而不能与它相抗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法律,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中央的原则。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集中,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要求统一的规范和法制,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艰巨复杂,没有高度的集中不行。
②民主,是指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任,享有各项民主权利与自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选民对代表有罢免权; 人民代表有充分行使权力的保障,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协商作为实现民主的一种重要方式。没有民主,就不能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要求民主,而没有民主作为集中基础,集中就可能走向反面,转变为独裁和专制。
因此,我们的民主集中制是按照多数人意志的集中管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 政党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简答题
6. 政治权力的基础。
【答案】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1)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共同利益,二是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2)就政治权力来说,共同利益是人们结成特定政治力量的内部基础,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凝结成一定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而政治权力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超过其他政治力量的政治力量,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权威力量。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外部条件,特定群体成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处理好与其他不同群体之间的横向利益矛盾,而政治权力则是处理这种矛盾的权威性凭藉。同样,特定社会群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处理和
协调本群体内成员利益与群体共同利益即纵向利益矛盾,政治权力则是进行这种处理和协调的权威性手段。
7.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作用。
【答案】政治改革是一种自觉的政治变革活动。为了明确前进方向,稳步而有序地推动改革进程,政治改革的领导者通常会确定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政治改革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
(1)政治改革的目标:
①调整政治结构。政治改革之所以要进行,根本上是为了变革政治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与环节。从历史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要适应这一趋势,政治体系就必须实行规范化分工,形成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自如运转的合理结构。否则,政治体系便会因为体制的刻板僵化而在复杂多样的要求面前束手无策,调度失灵,乃至产生紊乱和衰败。
②提高管理效能。政治改革必须落脚于政治体系功能的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相适应,政治功能的完善体现在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政治体系形成一套程序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否则,便只能是行政的低效率,甚至产生运行中的脱节、断裂和摩擦。
③协调利益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是驱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为了平衡和解决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必须对现有的权力结构进行适度调整。这种调整首先要扩大政治参与,使权力体系向更多的阶层和集团,特别是那些新兴社会力量开放,以便激发和保持政治体系的活力。同时,由于权力结构调整打破了旧的利益分配模式,容易引发动荡,因此,在触及某些社会力量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上,必须综合平衡,使社会的矛盾紧张化减到最小程度。就此而言,参与的扩大化和权威的稳定性,是政治改革所谋求的双向目标。
(2)政治改革的作用
①积极同应环境变化向政治体系发出的挑战。这种过程的自觉推进和顺利完成,不仅有利于维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提高政治管理的效率,保障政治体系的良性运作,而且还会向外部环境输入积极能量,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是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
②勇于革除现有政治体系的种种弊端。当政治弊端在一定程度得到整治和克服,它就不仅会使社会矛盾趋向缓和,使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得到强化,而且还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积累政治价值资源,在开明、民主的轨道上把政治生活不断推向前进。
8. 我国特别行政区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行政区域的高度自治权?
【答案】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有助于维持香港与澳门的繁荣和稳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