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态安全意识淡薄,已对环境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压力,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国土资源、水资源等生态资源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生态环境系统状况的安全性表征和定量评价,便于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态势的理解,使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使生态环境调控具有了数量化的意义。因此,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区域生态安全变化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复杂,尤其渭南市,农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果等农业产业区,素有“陕西粮仓”之称,是陕西省的东大门,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恶化,局部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受到严重威胁,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本区域生态价值安全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渭南市情的认识,并为同类地区生态研究提供理论、方法及评价模型。
本论文共分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生态价值计算以及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研究意义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对研究区进行了分析选择并且提出了研究的总体思路;第三部分对渭南市近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人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研究了渭南市近年的生态价值变化情况,采用传统的方法计算的同时,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一区域的人均生态价值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总的生态价值与人均生态价值以及人口之间的关系,揭示环境压力与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环境压力的区域差异;第五部分,对渭南市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分析渭南市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和建设能力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变化机理,同时,揭示渭南市生态安全发展方向;第六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间,渭南市八大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总面积减少量最大,为18663.18公顷,而面积呈增长趋势的类型中尤其以林地增加量最大;渭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渭南市1996-2004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年度总量是在不断增加的,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渭南市的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并不是随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度总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目前,渭南市的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已由1996年的1202.96元/人减少至2004年的1185.38元/人。足以说明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度总量并不能反映其生态环境压力的情况,生态环境的压力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度总量不成正比例关系;而渭南市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随着渭南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虽然渭南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度总价值在逐年增长,但是渭南市的人口数量八年间也在快速增长,由于生态价值年度总量的增加不能弥补新增人口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因此,生态环境压力在持续增大。
但是,由于在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下,其环境质量却在逐年提高,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投资能力和对环境的改造建设能力在逐年的增强,所以综合其三者,利用区域生态安全理论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渭南市1997-2003年相对生态安全指数,揭示其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渭南市的生态安全指数是在逐年增大的,现已由1997年的0.267增至2003年的0.391,而生态安全指数越大说明生态环境越安全,反之,说明生态环境越不安全;即说明渭南市1997-2003年,生态环境安全程度在逐步的提高。虽然渭南市1997-2003年生态安全指数均大于0.25而小于0.50,属于很不安全的状态,但这5年间生态安全指数却在逐年加大,即渭南市生态环境是在朝着安全的方向发展。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在于:选择不为人们所关注的但对于陕西省又极为重要的渭南市作为研究区;提出了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概念,并利用其分析渭南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机理,以及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对渭南市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整治建设能力进行了时空动态评价,并分析其成因;对渭南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评价,并分析其变化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