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633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对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诠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哪几大议题上? (1)___(2)___(3)___。

【答案】社会性别问题; 性欲问题; 生育观念问题

【解析】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的女性主义者不仅在社会性别问题上有非常不同的观点,在性欲问题的认识上也很不一致。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者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不仅对性的见解不同,对生育也有不同观念。

2. 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

【答案】阐发研究

【解析】阐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是由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的研究类型。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阐发研究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主要分为四种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和综合阐发。

3.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

【答案】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和接受研究等。

【解析】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构成了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比较文学研究的其他类型还有接受研究、阐发研究。

二、简答题

4.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

5.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6. 美国文论家斯坦纳的主要贡献和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斯坦纳的主要贡献斯坦纳是20世纪60至70年代推动译介学理论发展的主要代表,对这时期译介学理论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斯坦纳的观点

①斯坦纳用文论和哲学模式向当代语言学发起挑战,同时回归德国浪漫主义和阐释学传统,认为语言之用在重构意义,因此,他将翻译看作是原文的阐释活动,既与原文“心心相印”,又不免“暴虐无常”,既想“挪用”原文,又想让原文完好如初。

②斯坦纳也研究译本,尤其重视诗人和哲学家翻译的作品,但其关注的重点却在借译本说明或分析自己的理论概念。

7. 什么是主题和母题?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主题

①主题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

②它是一种高度的综合判断,可以是一个叙事句,也可以是复合句,但都应带有价值判断。

(2)母题

母题的涵义主要有两种:

①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

②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等。

(3)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

②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③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

④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8.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哪些流派和特征?

【答案】(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②以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③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为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④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等人是20世纪最后20年乃至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

从比较的视域观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表示这一思潮有别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模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征。“西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将批判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政党方面转移到哲学、文化和艺术方面。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一些传统,始终关注艺术、审美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坚持对艺术和审美做社会历史的评价和分析,也始终坚持结合美学批判与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毫不妥协的批判,坚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9.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言”问题?

【答案】(1)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

“跨语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现象进行汇通性研究,如把英语文学与汉语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关系中,我们对“跨语言”的理解应该有一个例外的解释。

(2)海外华文文学的内涵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栖居海外的华裔在异域民族语境与异质文化景观下操用汉语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从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时,没有把汉语书写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直接与另外一种语言书写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3)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完成过程

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华裔在创作意识上挟带汉语跨越了中国大陆本土之外,在异域民族、异域文化与异域国界语境下的创作,并且这种创作自觉而不自觉地融汇、整合了异域民族、异域文化、异域国界及异域其他学科的种种风情与人文,在这个意义上,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是华裔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