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839写作A之比较文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据劳拉·穆尔维的说法,在这个“按性别不均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世界,观看的快感分裂为积极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视觉快感因此有两个方面,分别是与的快感。
【答案】主体; 客体
【解析】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题为“女性作为图像,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的一节中,穆尔维间接地陈述了她的结构原则:“在一个由性的不平等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借助于弗洛伊德《本能及其变迁》一文中的术语,穆尔维在主体(观众/主角)和客体(叙事电影/图像)之间建立了一种二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被联系到主动的/男性的位置,客体则被联系到被动的/女性的位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3. 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如果社会要达到性的平等,或者社会性别公正,那么它必须给妇女提供同样的___和___以及与男人们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
【答案】政治权利; 经济机会
【解析】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穆勒和泰勒认为,如果社会要达到性的平等,或者社会性别公正,那么它必须给妇女提供同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机会以及男人们乐于享有的、同样的受教育机会。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5.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6. 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是否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答案】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原因在于:
(1)武力、经济与政治的扩张最终必然要转型为文化形态呈现出来,所以哪里有文化扩张,哪里就有殖民文化。
(2)一旦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挟带着一种文明的强势,并把这种“民族文明的强势”在道德话语中降解为“种族优越感”,再一旦这种种族优越感作为一种发达国家的文明溢出这个民族的地域疆界,挟带一种普救主义的关怀步入其他国度,由于两者之间互为他者的关系形成,“殖民”将被冠置于这个民族的头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7. 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1)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也必然地按一定的规律演进。
(2)文学现象之间的历史类型学的类似特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心理内容中,表现在主题和情节中,艺术形象和情境中,体裁结构和艺术风格的特点中。
8. 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案】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达观”,即是此种观念的表现。
(2)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常从不同的视点来进行“散点透视”
这种观照习惯的缺点是不易形成固定的专业意识,但对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来说,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先天性优点。
由此可见,只要与外来文化有相对深入的交流与接触,中国人便极易产生一种不期而然的“比
较文学”意识与眼光。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便与西域一带的国家乃至更远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
9.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中国现代正式出现?
【答案】“比较文学”学科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建立,与西方学术的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的大量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无法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相媲美。于是不可避免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力一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10.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 中国占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案】(1)就现有文献来看,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就己正式出现
譬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两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等古籍都有记载。司马迁的这则记载是说,在条枝(即今日阿拉伯半岛)一带也有类似的“弱水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因此这条记载可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最初萌芽。自东汉末年以来,印度佛学开始传人东土,声势越来越大,且历数百年而不歇,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于是日益深入; 与此相应,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愈来愈多。
(2)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
①内容较丰富,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a. 有译介学研究。东晋时期,佛经译者曾就翻译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种讨论,开启了我国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先河,至今都有理论意义。
b. 有阐发研究。“格义”是一种最简单的阐发研究。
c. 有平行研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学者们深刻地意识到梵汉文体的不同,于是常像坞摩罗什那样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这是典型的平行研究。
d. 有影响研究。对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历代笺注,凡指出其中典故出自佛典者,亦属于此类影响研究,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式的影响研究。
e. 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内容最丰富、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②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a. 中国古人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比较文学”研究,更没有想到要建立“比较文学”学科。在衡文论艺时,中国古人有求“通”的观照意识,却没有独立的专业意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