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07公共管理综合知识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益分析
【答案】在公共政策中,利益分析必须与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并需要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中:①人们在分析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分配什么利益,向谁分配利益,谁获利益多,谁获利益少等。这些属于事实层面的分析。②利益分析离不开价值分析,在利益分析中必须渗透平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理念,为利益分析提供价值导向。③要在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中寻找利益平衡,化解利益冲突,必须通过规范分析,达到激励和约束多元利益主体行为的目的。
2. 公共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政策的制定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 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3.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答案】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认为以下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①沟通。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②资源。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
一。大致来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③执行者偏好。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④官僚组织结构。包括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两个部分。
4. 线性规划
【答案】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5. M. 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答案】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执行者(组织或人员)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和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
效取决十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M. 麦克劳夫林的方法论较“纯科学”的行为主义政策执行理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是在对一个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说明问题的,即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途径,说明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的相互调适对政策目标达成的影响。
6. 正式议程
【答案】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己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在程序上表现较为正式和固定,在方法上表现比较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表现较为具体和集中。
7.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卡·德罗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发表了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的著作,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局限性,提出的理论与观点成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其中,政策科学“三部曲”是指叶海卡·德罗尔从1968年至1971年间发表的三部政策科学著作,具体为:《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
8. 公平
【答案】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在一般意义上讨论不平等问题时,往往是基于一些抽象的哲学观念来判断差异是否合理,但这些观念又往往是难以把握的; 对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判断也遇到与社会福利的加总类似的问题,即不同个体在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观念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很难取得一致。
二、简答题
9. 简要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不同于解决一般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易于形成统一认识,是与否、真与伪,相对地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及其他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与手段处理。社会问题则不然,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仟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
标小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①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日标; ②量化,给日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可以使整体日标与局部日标、长远日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分析得较为清楚。
(3)政策力案
为实现某泪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政策方案的设计过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这一过程是政策分析最能大显身手之处。无选择的政策方案不行,有了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不会选择也不行。为保证备选方案的拟定、设计和选择,人们十分重视政策方案的科学预测。预测结果如何,取决于经验、资料与其他信息,以及预测技术等。
(4)政策模型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变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变化的数值改变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因此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其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显然,不同统治阶级的政治评价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对于经济上、技术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一部分可能一样,但另一部分也可能不一样,因为政策的技术评价,与对其他客观事物的技术评价不一样。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任何一种政策分析都必须是理性的,而且是以多元理性为基础的,这种多元理性包括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法律理性、社会理性、实质理性等。
(7)政策效果
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不。从投入一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决定:-是政策执行的成本; 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结果是有效的,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低于政策执行成本时,至少说政策结果是无效的。通常情况下,无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