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华大学人文学院615哲学与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答案】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康德的建筑术
【答案】康德的建筑术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含义:①全部人类知识的系统联系; ②构造这样一种体系的艺术。人类理性内在地具有建构功能,所有来源于纯粹理性的知识同属于一个体系。建筑术的体系如下:把哲学分为第一哲学与经验哲学,把第一哲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体系,把形而上学分为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学,把自然形而上学分为关于知性和理性的先验哲学和自然科学,把理性自然学分为先验的和内在的,把先验自然学分为理性宇宙学和理性神学。可见,他的建筑术体系是有逻辑基础的。
3.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4. 恒常联系
【答案】恒常联系是指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总是确定无疑会伴有另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时所存在着的关系。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的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系。休谟说:“如果某一个特殊事件在所有的情况下,总是与另一个事件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毫不踌躇预言,在这一事件出现之后将产生另一事件……于是我们将一个对象称为原因,另一对象称为结果。”在这样一个经验的基础上,当我们看到一类事件的发生,就推断另一类事件的发生。于是他声称,我们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来自于恒常会合。
二、简答题
5. 卢梭是如何论述社会不平等的二个阶段的。
【答案】卢梭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既赋予人自由,也包含着使人丧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从而导致人们在知识、名望和财产等方面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这种社会的不平等会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日益加剧。他把社会不平等分为三个阶段:
(1)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一阶段。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当私有制发展到极端时,穷人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手段从富人手中抢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富人便制定了制度和法律以保护他们私有财产权。
(2)国家的产生和官职的选任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二阶段。由于在第一阶段,人们的联合己不足以防止犯罪,于是人们把公共权威托付给一些个人去掌管,委派官吏去监督人们决议的执行。
(3)专制权力的形成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三阶段。国家形成初期,所有的官职都是选任的。但在选举过程中,纷争越来越突出,各党派之间互相倾轧,最终得胜党派利用这些情况巩固了他们的地位。而后,己成为世袭的首脑们则习惯于把官职看成自己的一项家产,把国人看作自己的奴隶。这就使原本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至此,人类的不平等发展到了极点。
6. 简述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答案】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推崇天赋观念,将天赋观念作为人类知识的基础,洛克则明确地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主要包括如下三点:
(1)“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说,上帝既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无必要再赋予人以天赋观念。人只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说,在自然能力之外再假设天赋观念并无必要。
(2)全人类“普遍同意”的观念根本不存在。
一般人认为有某些思辨的和实践的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这些原则一定是一些恒定的印象,是人的灵魂在最初存在时就获得的,如果它们不是天赋的,则很难解释它们的起源。洛克说:“‘普遍的同意’这个论据不幸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即便可以证明一些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观念,可能还有达到这种普遍同意的其他途径。”洛克进而提出,根本就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被天赋观念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意的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痴与婴儿所知,“上帝”观念也不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无神论者就不认可,不同的宗教
信徒对“神”的观念不同,根本没有什么“普遍同意”可言。
(3)潜在的天赋观念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天赋观念论者说,天赋观念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都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不必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洛克反驳说,“天赋观念”指天生印在心灵中的“概念、思想、记号”。从词义上分析,“观念”是已被或正被理解的东西,“潜在”是未被理解的东西,“潜在观念”的说法等同于理解中的观念不被理解,既被理解而又不在理解中的观念,这是自相矛盾的。
总之,天赋观念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它容易被独裁者和当权者所利用,他们住往把自己的教条说成“天赋原则”,并借以打击不同意见,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
7. 康德是如何批判理性心理学的。
【答案】(1)理性心理学的观点
理性心理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实体,因此灵魂是知识的对象。理性心理学对灵魂是一种实体的论证如下:
①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②小前提:灵魂(思维存在者)是一种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③结论:灵魂是实体。
康德认为,传统的理性心理学在没有感性直观的情形下,把“实体”的范畴运用于“灵魂”理念时,会产生逻辑的悖谬。他还认为,知识是概念和直观的结合,那么,断定灵魂是一种实体,不仅要依靠推理,还需要依赖感性的直观。
(2)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康德认为这个推理的悖谬在于犯了三段论推理中的“四名词”的错误,即中项没有保持同一意义。这个推理中的中项是“主体”,大前提中的“主体”是指可能在直观中呈现的实在的主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它是人的意识之外的认识对象; 小前提中的“主体”是指认识主体,是自我意识,它不属于现象界,不可能被感性直观到,因而不具有客观性。理性心理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康德的“实体”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是指经验对象的独立存在。康德认为理性心理学把思维主体的灵魂作为实体,造成了理论前提的根本性错误。
8. 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答案】(1)按照自然生活的含义
斯多业派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其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所谓的自然是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根据斯多亚派的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对命运的服从。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不能改变或控制,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
(2)非理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