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904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原
【答案】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3.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答案】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一个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论证如下: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不仅要在思想中存在,在实际上也要存在,否则,就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发生矛盾。所以,上帝在实际上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引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康德指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否定了本体论证明。
4. 康德的知性
【答案】康德的知性是一种主动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是范畴。康德认为知性和感性不同,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知性则是自发性和能动性。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他认为知性的主要作用是判断,故又称“判断的官能”。康德通过形式逻辑的判断得出知性的纯形式,逻辑判断有四组十二个,相应地,知性也有四组十二个范畴。
二、简答题
5. 约翰·司各脱个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属性是规定一个事物是什么的性质,而个性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非那个的本性,
两者是相对的。约翰同各脱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学说,要点如下:
(1)个性既不是质料、形式,也不是它们的复合。
约翰·司各脱认为质料和形式均属于实体的属性,属性在本性上晚于实体,是不能规定实体的因此,不能把质料、形式当作个别化原则。
(2)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是不可解释的。
在约翰·司各脱看来,每一实体都有共性与个性,共性是由实体的形式和质料决定的,而个性是决定自身的终极因素。因共性不能用来规定个性,故个性是不可解释的。
(3)个性与共性之分是原则上的区分。
约翰·司各脱认为在原则上可将一事物分为两种样式,个性和共性。个性是不能用概念表述的终极本质,而共性则是可用概念表述的本质,两者又都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的实在的本质。
6. 简述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答案】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1)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被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3)可能与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不依靠仟何其他事物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就是上帝。这一推断包括两步:
①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②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4)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这一推断包括两步:
①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
②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完善性的原因。
(5)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是有计划的,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
活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智慧者指导自然物朝向他们的目的活动,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7.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答案】“流溢说”是古希腊晚期哲学家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
(1)概念
“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生成过程。从肯定方面讲,“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因完满而流溢,因流溢而产生一切。
(2)内容
①“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一”是完满自足的。
②“一”由于自身充盈,自然要溢出,但流溢无损于自身的完满。“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自满自足、产生外物又无损于自身。
a. “一”先流溢出“理智”。“理智”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b. “理智”能够流溢,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可以轮回,可以流溢。
c. 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没有仟何规定性的漆黑的混沌。
(3)评价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改造,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把柏拉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创立以神秘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虽然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
8. 奥古斯丁对世界恶的解释。
【答案】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神正论和意志自由说解释了人间恶的存在。 (l )恶的定义
在奥古斯丁看来,因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由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的,所以都是善的,全知全能的上帝绝不会创造出任何一个恶的事物。他将恶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于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趋向于非存在”不等于非存在,该定义没有简单地将恶变为虚幻影像,而是肯定了恶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占据不可否定的位置。在世界这一存在的等级体系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于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存在的根据。如果放弃这一根据,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这就是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质。
(2)恶的分类
他把一切被称作恶的东西分为三类:“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但是奥古斯丁认为“伦理的恶”才称得上罪恶,也是他关心的主题。他说,罪恶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