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904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唯名论

【答案】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2. 物质异质性

【答案】物质异质性是由狄德罗提出的,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物质自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客观性质。机械论者认为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而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的,所以他提出了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就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造成的结果。他把产生一切自然现象所必需的那些不同的异质性物质称为元素,并认为各种元素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一种元素的分子具有一种绝对的不可分割性。

3. 社会契约论

【答案】《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倡的民主理论风靡全世界,并且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4. 我思故我在

【答案】“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著名思想,是笛卡尔哲学认识论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其意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笛卡尔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然而他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怀疑。该理论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

二、简答题

5. 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答案】(1)基本含义

“理念”是指理智的对象,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理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存在;

②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特征

①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其而存在;

②超感性,它存在于可知领域,不能为感觉所感知,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③不变性和永恒性,它是真正知识的对象,它同于运动变化的可感对象,它是不变的、永恒的;

④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⑤客观性,“理念”是客观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⑥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完善的“理念”,也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⑦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⑧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杂乱的,而是形成一个有等级的体系。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那么,幸福必然是有理性的活动状态。

(2)德性与快乐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那么它只能被认作是悲惨,而不是幸福。他认为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按照完全的德行活动,在一生中而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有充足的外来好处供给的人”,只有神才是不需要任何外来好处,只通过自身本性的完善便能够得到幸福的存在。人类只有借助一些外在好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德性。

(3)利他主义亚里士多德强调财富、名誉和闲暇等外在好处不是幸福的原因,不赞成以外在好处为追求目的。他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善人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献出生命。”他主张抛弃财富、名誉和人们普遍争夺的利益,保持自身的高尚。

(4)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他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也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

7. 简述康德的先验感性形式。

【答案】康德的先验感性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是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 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是意识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

(2)形而上学说明

康德关于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的“形而上学说明”,有如下理由:

①空间是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并列、靠近、远近等位置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反;

②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事物存在的空间,但却不能反过来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这表明了空间的先天性;

③空间关系不是概念之间的推理和概括的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全体的直观与部分的直观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空间不像概念那样把不同的对象包含其中,具有特定的外延,对空间的直观融合了无数的对象,它可以无限延伸。这四点表明:空间是感性纯直观。

⑤时间的单向度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想象经验事件的前提,这证明了时间的先天性或纯粹性。

(3)先验说明康德关于时空所具有的纯形式的功能的“先验说明”的意思是,空间是几何研究的对象,空间的纯直观性质使几何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时间是代数研究的对象,时间的纯直观性质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即时空纯形式使得数学所能反映的一切感性直观成为可能。

(4)时空的具体分析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直观的形式。时空作为先验形式是感性直观,而不是知性的概念。他认为,时空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现象的存在方式。他把时空当做主观的感性纯形式,对后世的时空观有深远影响。

8. 洛克的经验论

【答案】洛克的经验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l )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