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802诉讼法学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目录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802诉讼法学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 2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802诉讼法学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二).... 7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802诉讼法学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三).. 12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802诉讼法学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四).. 16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802诉讼法学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五).. 22

一、名词解释

1. 侦查机关

【答案】侦查机关是享有国家赋予的侦查权,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性措施的国家机关。一个国家的侦查机关的构成由其法律加以确定。在我国,侦查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军队保卫部门、监狱以及走私犯罪侦查部门在办理特定的刑事案件时,与上述侦查机关享有相同的职权,也属于侦查机关范畴。

2. 全面审查原则

【答案】全面审查原则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对案件全面审查,不仅要对上诉或者抗诉所提出的内容进行审理,而且要对上诉或者抗诉没有提出而为第一审判决所认定的事实、适用的法律以及审判活动是否遵守了诉讼程序进行审理; 对共同犯罪案件,不仅要审理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部分,也要审理未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部分。

3. 刑事拘留与司法拘留

【答案】(1)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依法临时剥夺某些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司法拘留又称民事拘留,是民事诉讼过程中,对严重妨碍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参与人以及其他人员采用的一种强制措施。

(2)刑事拘留和民事拘留的主要区别是:

①法律性质不同。刑事拘留是一种预防性措施,是针对可能出现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而采用的; 民事拘留则是一种排除性措施,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妨碍民事诉讼程序的严重行为而采取的。

②法律根据不同。刑事拘留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用的; 民事拘留则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采用的。

③适用机关不同。刑事拘留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民事拘留则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由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执行,然后交公安机关有关场所看管。

④适用对象不同。刑事拘留只适用于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民事拘留则适用于实施了妨碍民事诉讼程序行为的所有人员,既包括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也包括案外人。

⑤羁押期限不同。刑事拘留一般不超过10日,案件重大、复杂的不超过14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拘留期限,不超过37日; 民事拘留则最长为15日。

⑥与判决的关系不同。刑事拘留的羁押期限可以折抵刑期; 民事拘留与判决结果不发生关系,不得因被司法拘留而要求减轻或者免除判决应负的义务。

4. 委托送达

【答案】委托送达是指承办案件的司法机关委托收件人所在地的司法机关代为送达的一种方式。委托送达一般是在收件人不住在承办案件的司法机关所在地,而且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情况下所采用的送达方式。

二、简答题

5. 简述自由心证制度。

【答案】(1)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

自由心证制度是指一切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证据的取舍和运用,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来指示或约束法官,而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来自由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

(2)自由心证制度的基本要求

自由心证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对于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力,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自由判断,由此形成内心确信,并据此认定案件事实。所谓“内心确信”,是指法官内心对于案件事实形成确信,即法官心证程度应当达到“不允许相反事实可能存在”或者“真实的可能性大于虚假的可能性”的证明标准。(3)自由心证制度的限制

对于自由心证理解和运用不当,势必造成司法专横和主观擅断。许多国家在赋予法官自由判断证据证明力的权力的同时,为防止法官利用这一权力主观擅断,对自由由心证的形成规定了若干限制条件,包括:

①内心确信必须是从本案情况中得出的结论;

②必须是基于一切情况的酌量和判断;

③所考察的情况必须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他们的全部总和;

④必须是对每一证据“依据证据的固有性质和它与案件的关联”加以判断的结果。法官必须在证据调查和辩论的基础上,按照经验法则和逻辑要求合理地进行判断,否则,可以被列为上诉(上告)的理由被提起上诉(上告)。

6. 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适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4条,“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适用的条件:

(1)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这包括两层意思:

①实施了暴力行为;

②该暴力行为必须危害了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如果没有暴力行为,或者暴力行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没有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则不得适用强制医疗程序。

(2)经法定程序鉴定认定是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①被申请或决定适用强制医疗程序的人必须是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②必须经法定程序鉴定。

(3)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及其大小,是决定对精神病人是否适用强制医疗程序的重要条件。

强制医疗程序适用案件的三个条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决定对其采用强制医疗措施。

三、论述题

7. 论不起诉。

【答案】(1)不起诉的概念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没有必要起诉的,依法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追究刑事责任的一种处理决定。

(2)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①法定不起诉

a. 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的;

b.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c. 犯罪己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d.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e. 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f.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②酌定不起诉

a. 酌定不起诉的条件

第一,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二,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b. 酌定不起诉的情形

第一,犯罪嫌疑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己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第二,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

第三,犯罪嫌疑人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过当而犯罪的;

第四,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第五,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没有造成损害的;

第六,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

第七,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第八,犯罪嫌疑人自首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第九,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符合法律规定不起诉条件的。

③证据不足不起诉

a. 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