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802诉讼法学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刑事简易程序
【答案】刑事简易程序是与普通程序相比较而言的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具备特定条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认罪,同意适用)的案件时所采取的相对简单的程序,是简化和省略普通程序的某些环节和步骤后形成的一种程序。设置简易程序符合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的趋势,对于及时惩罚犯罪,提高办案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2. 侦查实验
【答案】侦查实验是指为了确定与案件有关的某一事件或者事实在某种条件下能否发生或者怎样发生而按照原来的条件,将该事件或者事实加以重演或者进行试验的一种侦查活动。《刑事诉讼法》第133条第1款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侦查实验并不是每个刑事案件必须进行的程序,只有在必要时才可以进行。
3. 公司债
【答案】公司债是指基于公司债的发行,在债券持有人和债券的发行公司之间形成了以还本付息为内容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公司债是以有价证券形式表彰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它向公众募集的债务,标的以金钱为限,是一种金钱之债。公司债满足公司的融资需求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有利于健全公司的财务结构,特别是负债结构,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包括有无担保公司债、是否记名公司债、国内外公司债、实物债券、凭证式债券和记账式债券等。
4. 诉讼
【答案】诉讼是指原告对被告提出告诉,由裁判机关解决双方的争议。现代的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诉讼,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是由原告、被告和裁判者构成基本诉讼主体的活动; 二是一系列不断向前推进的程序化活动。诉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诉讼必须有当事人,即通常所说的案件的原告和被告;
②诉讼必须有国家的司法机关参加、主持进行和对案件作出裁决:
③诉讼应当依法进行。
二、简答题
5. 刑事诉讼中的传闻证据规则。
【答案】(1)传闻证据规则的含义
传闻证据规则又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如果一个证据被定义为传闻证据并且没有法定的
例外情况可以适用,则该证据不得被法庭采纳。其含义包括:
①传闻证据必须是一项陈述;
②传闻证据是在法庭外作出的;
③传闻证据是一项主张,并旨在证明这一主张的真实性。
(2)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
①传闻证据不是最佳证据。法庭要坚持就指控的事实提出最好的证据。就陈述类证据而言,陈述者亲自出席法庭,就其亲历的事实作出的陈述才是最好的和最可靠的证据。
②传闻证据通常不是在宣誓如实作证后作出的。
③如果陈述者本人不被传唤到庭作证,无法对其进行交叉询问。
④法官和陪审团没有机会观察陈述者在作出陈述时的行为举止。认为观察证人的行为举止可以揭露其证言的可靠性,这种观念是构成排除传闻证据规则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3)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转述他人的证言不妨碍其真实性,传闻证据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这一规则又存在着大量的例外,如已故人的陈述、可采纳的作为有关事情一部分的陈述、公务文件中的记载或公共文书和著作中的记录或先前程序中所作的记录。在法定例外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采纳传闻证据。
(4)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体现
《刑事诉讼法》第59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即在法律上,证人不出庭而以书面陈述代替出庭作证,其证言不具有证据能力。但第190条对“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加以宣读的规定,又极大地削弱了这一规定的作用。司法实践中,我国证人很少出庭作证,这严重违反了传闻证据规则的要求。近年来,法学界强烈建议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引入和完善传闻证据规则的规定。
6. 简述管辖与立案的关系。
【答案】(1)管辖的含义
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范围上的分工。它所要解决的是确定哪些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哪些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立案审理; 由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哪些案件应由哪一种(普通或专门)、哪一级(基层,中级,高级或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以及同一级人民法院中由哪一个地区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分工问题。
(2)立案的含义
立案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阶段。立案,即立案程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自首及自诉人的自诉材料进行审查后,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诉讼活动。
(3)管辖与立案的关系
管辖是刑事诉讼活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刑事诉讼程序是从立案活动开始,哪类刑事案件应当由公安司法机关中的哪一个机关立案受理,以及哪一级、哪一地区的法院对此案件享有管辖权,即成为立案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实质上就是公安司法机关在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权限划分。公安司法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称作管辖范围。公安司法机关在一定范围内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称为管辖权。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则无权受理立案与管辖(主要是职能管辖)的关系密不可分,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立案是围绕有管辖权的法院来确定的。也就是说,管辖范围的固定是立案的前提和根据,只有拥有当然的管辖权,刑事诉讼的程序才得以启动。
三、论述题
7. 试述我国侦查程序的构造与其完善。
【答案】我国侦查程序构造属于纠问式侦查构造,从立法体例上讲,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从侦查程序的实际运作来看,也符合纠问式侦查构造的特点。从侦查的目的与侦查构造的关系上看,我国现有的侦查目的仅仅是把侦查作为公诉、公判的准备阶段,而否定了侦查的独立价值,过于强调惩罚犯罪,而忽视保障人权。
(1)我国侦查程序纠问式构造的具体体现
①侦查权的分配。
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属于法定的侦查机关,有权直接实施各项具体的侦查行为。此外,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和海关走私犯罪侦查部门负责侦查各种管辖范围的特殊犯罪案件。
②三机关互相牵制
《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公、检、法三机关应当通力合作、协调一致,不仅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且应对其他机关发生的错误和偏差予以纠正,对重要的刑事诉讼活动或措施,由其他机关把关,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目的,防止权力的滥用。
③对侦查活动的司法控制。
我国的侦查活动完全由侦查机关自行实施,法院既不参与侦查活动,也无权对侦查行为实施授权和审查。我国的侦查活动完全脱离了“诉讼”的轨道,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色彩。
④审前羁押的司法控制。
我国侦查机关实施的拘留、逮捕没有实现程序上的分离,审前羁押措施的采取不需要专门的法律程序。其中,在拘留的适用以及拘留后的羁押问题上,侦查机关拥有绝对的决定权,而不受任何中立的司法审查约束。
⑤犯罪嫌疑人的地位。
尽管赋予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的身份,但其不享有诉讼主体的权利。因为在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同时,又赋予了侦、控机关自行采取搜查、扣押、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决定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