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894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说法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变革过后的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那么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3. 有人认为,在现阶段,所有非劳动收入都属于剥削收入。这种看法正确吗?

【答案】这种看法不正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所有权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分配方式。

(1)按资分配。即资本所有者凭借其投入的资本来获得利润的分配关系。

(2)按个人资产分配。即社会居民以个人财产进行投资或让渡使用权并获取一定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

(3)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土地的收益表现为地租。

(4)风险收入和机遇收入。风险收入是经营者承担风险的报酬,机遇收入是对市场应变能力的报酬,两者都是与管理要素有关的收入。

(5)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外资和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是依靠转让劳动力使用权取得工资收入的,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个体经济收入。个体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又是直接的生产者,其收入的数量不仅取决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而且取决于他们拥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市场状况。个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既是一种资产收人,又是一种非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

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正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 社会和谐是社会卞义的本质属性。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简言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己经很清楚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 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力一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a.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 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

c. 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d.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