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 2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 4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 .... 7
一、名词解释
1. 游戏
【答案】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活动,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也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事半功倍。幼儿园之所以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最容易获得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2. 视觉悬崖实验是谁做的?简述该实验。
【答案】这是沃克和吉布森做的实验。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 视觉悬崖" 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
3. 简述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答案】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有:
(1)脑重增加,3岁时脑重达1000克;
(2)神经纤维不断增长;
(3)突触联系不断增多;
(4)神经纤维髓鞘化迅速进行;
(5)皮质抑制机能继续发展;
(6)第二信号系统出现并发展。
三、论述题
4.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地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的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母亲接触,很容易又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得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时,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现出强烈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 请问:
(1)该实验程序的名称是什么?
(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分别属于什么依恋类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该实验程序是陌生情境法。陌生人情境程序是将婴儿与其母和一陌生人安置在实验室里,通过母亲离去、返回及陌生人出现等一系列特定程序,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母亲离开和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和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
(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恩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情境程序研究婴儿的依恋,将依恋分为:
①安全依恋,大约70%的婴儿,与母亲独自相处时,他们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母亲分离之后,明显地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她们接触,以结束这种分离忧伤;
②矛盾依恋,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即使当母亲在场,他们也非常的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当与母亲分离时,则表现非常忧伤;母亲返回时,他们表现出矛盾心理,对母亲曾经离开感到非常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
③躲避依恋,大约20%的婴儿,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据此可以得出平平是安全依恋型;乐乐是反抗型依恋。
(3)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例如,安全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他们进行探索,而且她们喜欢与孩子有紧密的接触。此外,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4)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性情感较多,而消极情感较少,他们较少牢骚,攻击性也较弱。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客观性原则
【答案】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探索,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在检验参与者的观点时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凭主观臆测的轻易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首先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包括整个审美教育过程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公正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
二、简答题
2.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案】(1)遗传因素
①作用:遗传因素奠定幼儿个性化发展基础同时也制约幼儿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的不同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儿童心理不同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儿童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种不同的遗传特性是儿童心理发展与活动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但是,遗传因素也制约幼儿发展速度,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就不可能有心理的正常发展。例如,许多智力落后的儿童,常常有遗传方面的缺陷。虽然遗传并不完全预定或决定个体心理行为发展,但是它从很大程度上制约幼儿发展速度。
②理论基础: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遗传决定论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2)生理成熟
①作用: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学基础
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②理论基础: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理论
格塞尔从对“双胞胎爬梯实验”结论分析出“成熟和学习”两者支配幼儿心理发展。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3)遗传和生理成熟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都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都是动态的,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