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抗御技巧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抗御技巧是传播活动中的传播技巧之一。应用抗御技巧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滋补法

所谓滋补法是指在抗御敌对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事先向某些接受者灌输或提供正面论点的材料,以此直接建立或巩固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滋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的滋补。对接受者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革命传统的教育,宪法、法令和公民权利、义务、道德的教育,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等教育,提高人们的觉悟,增强人们同反面宣传和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的自觉性。

②文化科学知识的滋补。接受者只有提高了文化科学水平,才能更好地接受上述各项教育,也才能更好地抵制反面信息的进攻。

滋补的力一法有两种:一种是经常性的滋补。一种是集中性的滋补。

(2)接种法

抗御反面信息的另一种方法是接种法。这是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地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接种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主动接种,即有目的地有准备地参与接受别人模拟式的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攻击;

一种是被动接种,即无准备地偶然地参与接受他人对自己见解的驳斥。

两者实施起来,由于前者是一种模拟战,不像后者那样是遭遇战,因此前者的参与者较之后者就没有危机感和紧张感。于是,当面临随之而来的更大的真正的攻击时,前者就往往没有后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强。

2. 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欧洲源头有以下重要人物:

(1)孔德(1798-1857

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13-1901)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采用率通常沿着S 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 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 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三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 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 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当社会体系中的意见领袖采用新事物时,新事物便会在特定的时空内迅速传播扩散。

(3)涂尔干(1858-1917)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认为社会的结构主体应该是法律、习俗、文化、机构和组织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既外在于人又控制着人。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以启迪。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也让传播研究者受益匪浅。在论述如何观察社会现象时,涂尔干提出:观察要避免先人为主的成见,防止主观意识释放能量; 观察要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因为越是内层、深层的东西,其价值越高; 观察的结果要能客观地确切地表现出来,经久不变,不管谁进行观察,其结果和表现都应该是一样的。

(4)齐穆尔(1858-1918)

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齐穆尔认为,社会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并永远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中。人类处于“团体一合作之网”当中,由被形成模式的信息传播所连接。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这为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 谈谈你对潜网理论的了解。

【答案】潜网理论是由研究控制问题的专家布里德在《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一文中提出的。对于潜网理论有以下认识:

(1)“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现象由布里德提出。具体表现为:那些刚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朝气蓬勃、敢做敢为; 然而时隔不久,他们就会感到自己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网所束缚,纵有才华也施展不开。久而久之,屡屡碰壁,他们的热情便日渐冷却,锐气也日渐消磨,最终就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将自己逐渐地融入一张网,而这张网就是布里德所说的潜网。

(2)“潜网”理论

布里德指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因为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因此,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所以青年记者所感到的束缚与其说是来自媒介组织,不如说是来自社会系统。

布里德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二、论述题

4. 请分析和评价下面这段话:“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一一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答案】“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一一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首先,媒介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媒介总是在旧媒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新媒介总是对己有媒介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的改进。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其次,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过程。

(1)新媒介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

语言出现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口语传播时代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①文字克服口语的缺陷,成为文字传播时代的主导媒介

口语的局限性表现在:a. 口语传递信息只能短距离传递; b. 口语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口语受到时空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的信息传播。在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例如利用结绳或图形符号来记录重要的事件,利用擂鼓或燃放烟火的接力进行远距离联络。文字正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文字发明的意义:a. 在于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b. 文字得以传递到远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 c.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②印刷术冲破手抄传播的局限,信息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但是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直到印刷时代到来之后才有了改变。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己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和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