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英国小说发展史的黄金时期,安东尼•特罗洛普可以说是与狄更斯并驾齐驱的一位小说家。特罗洛普创作的巴赛特小说系列中的《巴彻斯特大教堂》以其对牧师职业生涯和人物间的权力纷争的逼真再现而著名。在小说中,每一位牧师的职位变动都与党派斗争(旧势力与新势力之间的斗争,高教派与低教派之间的斗争)纠葛在一起。本文从网络交换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个人在面对等级结构压力时所做出的反应,以及上述反应所导致的积极与消极的后果。 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国内外对特罗洛普及其小说的相关研究和评论,简要概括了维多利亚时期宗教和政治的权力结构。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网络交换理论的发展、主要内容,并重点说明了该理论应用于分析《巴彻斯特大教堂》的可能性和意义。第三、四、五章分析了小说中发生在巴彻斯特教区教会等级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将小说中第一、八、二十三、三十二、四十七和五十二章的名称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恰好反映了上述变化过程,第三章以此为切入点,描述了该等级结构的最初状态。第四章主要阐述了隐含在该变化过程中的机制,即顺从机制。人物的晋升或被驱逐都是由于这一机制在发挥作用。由此也映射出在该等级结构中决定不同人物权力大小的因素:以普劳迪主教为例,由于他占据着结构位置上的优势,并总能够参与到网络交换中,所以成为这一等级结构中权力最大的人物。同时,普劳迪主教优越的位置也吸引了普劳迪夫人,格伦雷会吏长和斯洛普先生争夺其结构位置优势,从而使上述变化过程更加充满戏剧性。第五章描述了上述复杂变化过程的结果:所有人物各得其所,利益均占。 特罗洛普在小说中细致入微地记述了人物在等级结构的压力下如何不顾一切地争夺位置和优势,如何为达到目的而扭曲自己的原则。通过网络交换理论这一视角,读者可以窥探到《巴彻斯特大教堂》所反映的权力关系的奥秘:最顺从的人最有可能得到晋升;最有可能参与网络交换的人享有最大的结构位置优势;最精于谋略的人并不一定能获得最高权力。特罗洛普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社会现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时过境迁,他的小说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