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述现代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提示:可以从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分层、职业、家庭、宗教、文化等、政治以及心理层面进行描述,至少列举6个方面)

【答案】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和非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区别。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的变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个人角色分化。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地承担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巨。

②)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而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③社会地位的分化。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社会成员可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动与有效使用,同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2)理性化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队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科学的精神即是理性的精神,是指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合理性一一形式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发展,这种合理性的发展反映在个人的日常活动中,反映在社会组织形式中,反映在社会的文化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过程,在很人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结果,构成了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基础。

(3)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水平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

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4)经济变化。包括非生物性动力取代生物性动力,经济活动与传统环境相分离,机器取代手工工具,第二、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经济角色和经济单位日益专业化,日益增长的工业化等。

(5)政治变化。包括国家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来自世俗人民的批准,是建立在对公民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政治权力不断扩散到全体成年公民,中央行政权力不断增强,地理范围逐渐扩大等。

(6)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包括文化制度主要因素的日益分化; 一种新的文化观的出现,它以强调进步和完善,强调快乐、能力自由发挥、感情自由流露,强调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以及强调效率为特征; 一种新的个性取向的出现,它显示于人们对社会环境更大的适应能力,兴趣范围的扩大,自我信心的增强,对现世的日益重视,对他人的日益尊重和信任,对科学技术的信赖,对按照个人贡献获取报酬原则的接受等等方面。

(7)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特征发展的综合反映,表明整个国家结构和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居住方式的这一变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2. 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出发?

【答案】在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理解如下:

(1)自发性它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行为,而是一种自发的‘哄而起的聚众行为。

(2)狂热性在集体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处于狂热状态中,情绪激动,缺乏理智,没有明确的目的,很少考虑自己行动的结果,感情发泄似乎成了日的。

(3)非结构性集体行为既不遵守旧的行为规范,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固定的行为规范,而且这种行为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把群众的行动统一起来的,不是组织纪律和固定的行为规范,而是集体激动的情绪和共同关心的事物;

(4)过渡性集体行为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社会行为,不可能持久,由感情冲动而采取的行为有一种发展前途:

①发泄一下感情,减轻了内心的紧张,即告结束;

②找到新的行为规范,并被社会接纳,使之制度化,集体行为也告结束;

③集体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运动。

3. 简述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的社会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案】帕森斯把变迁分为社会系统本身的变迁和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在结构功能理论的框架下,他认为,系统内部的紧张、偏差行为和社会控制构成系统的变迁,系统变迁的方

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系统克服阻力而达到目标的能力的增强。帕森斯用进化来解释社会变迁,因此他的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新社会进化论。

(1)帕森斯用其系统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或机制):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和价值普遍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的进化由分化开始,即社会由单一结构、功能多样的单位分解为结构复杂、功能专一的单位。这种分化会提高社会的适应力,因为分化导致了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分化和适应力提高带来系统的新的整合问题,而对新单位的包容是达到整合的途径。如果一个社会能包容新的单位与结构,它的基础将会更稳定、效率也会提高。同时,价值普遍化即对新单位的承认或给予合法化,有利于消除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冲突。

(2)帕森斯还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中古帝国社会、“温床”社会和现代社会,并指出了各种社会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社会进化的现代阶段是社会进化的最后阶段,此后人类社会不会再有新的阶段,而只是现代社会在地理上的扩张,并形成一个“现代的”世界体系。

4. 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

(1)在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也进行着调整早在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的区位研究中就发现了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而居住在郊区的现象,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称为郊区化。

(2)促使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原因

①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使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浊,不适于人居住;

②城市的中心区社会治安情况差,居民有不安全感;

③城市中心区的地价高昂;

④城市郊区具有地价便宜、环境适宜之优点。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情况下,一些中产阶级从市中心迁往郊区,而城市的中心成为下层阶级和外国移民居住的地方。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临近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这也以中产阶级为最;

②一些企业在临近城市、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的农村开办工厂,因此,逆城市化是对大城市过度发展的反应。

(4)后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形成于消费的全球化浪潮中,它的特点是:

①小规模的有民族风格的餐馆被一些全球连锁的饭店所取代;

②城市社区中不存在单一文化的同质生活方式;

③公共空间被私有化,如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后现代城市除了传统城市社区的功能分区外,它由三个相互重叠的成分组成:边缘城市、二元城市和幻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