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答学堂乐歌在音乐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继承了我国古代词调音乐“倚声填词”的传统,即采用现成曲调填写歌词,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其曲调来源主要有:
(1)日本、欧美等国的歌调。如《体操一一兵操》素材来源于日本儿童歌曲《手戏》,《何日醒》根据日本歌曲《樱井诀别》填词; 《送别》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填词等; 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2)基督教赞美诗曲调。如李叔同的《无衣》《爱》等。
(3)中国传统乐曲和民歌曲调。如《祖国歌》曲调源于《老六板》,《放学》采用《茉莉花》曲调等。
此外,学堂乐歌中也有少量自创曲调的作品,如《黄河》《春游》等。
2. 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
【答案】黎锦晖结合儿童生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创作了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十一部儿童歌舞剧,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起了启蒙教育的作用,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最旱尝试者。
(1)形式和代表作品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的主要形式是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表演有《可怜的秋香》《三个小宝宝》《老虎叫门》《好朋友来了》《蝴蝶姑娘》等,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 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三蝴蝶》《春天的快乐》《小小画家》等,篇幅稍大,有人物、有情节,歌舞与说白相结合的小型歌舞剧。
(2)总体特点
黎锦晖最初的几部儿童歌舞剧,没有完全突破原来学堂乐歌所采用的“选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编配,由他自己进行创作的段落较少。从《小小画家》开始,几乎全部的音乐都是黎锦晖根据剧情和歌词的要求进行的创作。
3. 赵元任有哪些重要的音乐作品? 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案】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独唱歌曲著名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等,合唱歌曲有《海韵》等。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
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二、论述题
4. 简述刘天华有关国乐改进的主要观点及其具体实践。
【答案】(1)主要观点
①乐曲音调的调式、调性、旋法等方面
第一,将自己作品的音调建立在我国各种以五声性调式为特征的各种调式基础上。
第二,在不同的作品里大胆吸收了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甚至还运用了上下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进行,如《悲歌》。
②乐曲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处理方面,以及对待记谱法的改进上
第一,坚持使自己的音乐能体现出我国自己的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
第二,根据内容的需要大胆引进一定的西洋音乐节律的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
(2)具体实践
①对传统的工尺谱记谱法参照西方的简谱加以改进,进行了有关民族音乐的记录整理。如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出国演出所记录整理的《梅兰芳歌曲谱》等。
②对二胡、琵琶的制作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如提出了二胡的“同定音高定弦”,“六项十三品”的琵琶以及“活动品位装置”等一系列主张。
③为了使二胡及琵琶的教学进一步科学化,编写了一套《二胡练习曲》及一套《琵琶练习曲》。
5. 简评左翼文艺运动产生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答案】(1)条件
①1927年“四·一二事变”使革命运动全面退却。
②城市文化生活发生剧变,国民党发动“军事”和“文化”的两个“围剿”。
③鸳鸯蝴蝶派文学重新抬头,外国歌舞电影大量进口,各种歌舞团体应运而生,娱乐性歌舞音乐迷漫全国各大中城市。④文化工作者被迫从斗争前线撤退,文艺思想战线出现一时的迷茫混乱。
(2)历史意义
①许多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群众影响。
②左翼音乐的传播,有力抵制了当时泛滥成灾的商业性庸俗歌舞音乐。
一、简答题
1. 简述青主的音乐贡献。
【答案】(1)创作
1920年根据宋代苏轼的名作《大江东去》所谱写的同名艺术歌曲,是
我国近代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者运用戏剧性朗诵与抒情性咏叹相结合的音调,并配以和声和非常钢琴化的伴奏,以此塑造出气势磅礴又意境深远的音乐形象。代表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2)理论
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家。代表性论著有美学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他认为音乐是一种“上界的语言”。
2. 萧友梅的贡献。
【答案】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①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
②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