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923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2. 模糊综合评价

【答案】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u ),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v ),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3. 制度分析

【答案】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政府应着眼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十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4. 混合性工具

【答案】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下具的优点。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产权拍卖、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5. 推断统计

【答案】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二、简答题

6.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

【答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制是以管理功能的发挥为着眼点,只有在对管理功能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

根据初步的总体性分析,针对这些管理功能、决策重点及沟通网络进行重新的整理与安排,并研究出最有效率及效果的信息处理方式。

一般而言,分析的方法主要有:①可行性分析。②系统分析。

(2)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就是将前面管理工作分析与评估所得,组合为一个整体。主要包括系统设计与资源评估两项工作。

系统设计就是针对电脑信息处理科技的能力,将管理工作系统融人其间,以透过电脑系统的设计与流程安排发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效果。资源评估就是对信息系统所需配备的设备、设备的维修、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的效益评估。

(3)建制阶段

建制阶段是将整合好的系统一步步地建立起来。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实际的程序设计和整体绩效的评估。设计实际的工作程序并经过测试后纳入作业,同时撰写有关的文件并随时对应用系统进行修护与修正,以确保系统中没有错误或矛后的地方。最后再进行整体绩效评估。管理人员可用各种有用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如专案管理、计划评核技术、设计过程控制等,以确保建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7. 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的?

【答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般的或基本的角色或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基本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包括:界定和产权保护、契约的执行、公司法、金融制度、专利保护、著作版权、法律和秩序的维持。现代的经济社会也是一个政治的体系,没有游戏的规则和经济生活的框架,经济体系的运转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市场交易的前提是受保护的财产权,得到维护的交易秩序和对纠纷的有效解决,而政府提供了安全、秩序和公正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制度安排。

(2)组织各种各样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共享性以及非排它性,即公共物品是任何人不付出代价均可使用,而其使用并不损害他人的效用。这两种特性使公共产品的享用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或占便宜。这使得私人部门很少有诱因去生产公共产品,最终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的不足,因此,必须由政府介入并提供。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基础研究、道路与桥梁、导航设施、灾害控制、交通管制系统以及其他基础结构。但是政府十预并不意味着全部由政府直接提供,对一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政府可以组织私部门提供。

(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在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共有的资源,如清洁的空气和水、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及许多野生动植物等,这些共有资源与人们的生活,甚至于生命息息相关。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

,共有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共有它性,但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就减少了其他人的使用)

的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分使用共有资源。因此也无法依赖市场去保护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免于遭受损害,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益考虑。这就需要政府通常通过管制措施保护共有资源和环境,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问题。

(4)社会冲突的调整和解决

政府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在于解决或消弧社会中的各种冲突,以维持正义、秩序和稳定。在一个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其出现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样的,政府的职责在于促使冲突的解决。此外,在一个社会中,总会出现强势集团,也会出现弱势群体,为保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免遭强势集团的剥削和欺诈,政府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5)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来源于市场存在着有效的竞争,这意味着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在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提供着基本相同的产品,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如果一个企业成为某产品的独家卖者,而且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时,便会出现垄断现象,像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垄断的原因是进入障碍,垄断者能在市场上保持惟一卖者的地位,而其他企业则很难进入市场与之竞争。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导致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或者对垄断者实施管制,如制定反垄断法以增强竞争、价格管制等等。

(6)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

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市场交易不能进行有效的再分配,原因在于市场中不存在以公平为目标的分配机制; 私人慈善机构或许能承担部分责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也缺乏一种相互配合的公共政策。政府在进行再分配方面显然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该项权力使得政府能大规模进入再分配工作,并且政府能够通过税制解决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与垄断定价产生的收入分配问题。政府实现再分配的直接手段有:税收转移、累进所得税、对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货物

,即效率代价。任进行课税,当然,在选择这些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由此产生的“经济预外损失”

何设定的分配变动都应以最小的效率代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