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923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2. 第二部门
【答案】第只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小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小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此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二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3. 间断性均衡
【答案】间断性均衡认为,利益集团政治权力在长期来看是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而一旦公众对公共性的理解突然有了变化,或者集团寻求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大多数情形下,美国的政策过程呈现的是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的总体趋势,但与此同时,偶尔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迁。间断性均衡框架的核心在于,长期的稳定之后会有一个急剧的改变,然后又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时期。因此,不能简单用渐进决策模型来解释政策改变,政策并不是一直都处于一种渐进的逐渐的改变过程当中。
4. 政策方案规划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①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
②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⑤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5. 多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 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③政党小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小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①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的优势,多为正当的联盟执政:②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的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绝对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二、简答题
6. 简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以及特质。
【答案】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之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在其发展过程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的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 途径)。
(1)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P 途径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自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P 途径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柔性面”,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硬性面”。
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共识:①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教学课程的方向; ②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③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2)B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B 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他们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十公共部门的管理上。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B 途径的公共管理有以下特征:①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 ②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 ③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 ④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非常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 ⑤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如集群资料分析、实验设计)。
7. 简述非营利组织存在失灵的原因。
【答案】非营利组织存在失灵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中面临者诸多的限制和困境。具体有:
(1)非营利组织限制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其比较优势,但是也存在许多限制。这些限制既来源于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和公共服务的性质,也来源十自身的因素。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性质,使其不能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如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法律执行领域的公共服务便不能由非营利组织提供:此外,由于非营利组织是民间组织,不是公权力机关,在涉及运用公权力的领域,其提供的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
非营利组织存在着失灵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益的特殊性。有些组织可能发展为极端的、排他胜极强的只为特殊群体服务的组织。 ②公益的父权性。指可能为少数人控制,变成图利私人的组织。
③公益的业余性。从事公益活动的常常是志愿服务者,可能热心有余而专业不足。
(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的困境
①任务困境。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文化或经济任务为何? 言应该与政府或企业保持密切或独立的关系吗?
②财务困境。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如何解决? 民间个人或企业的捐助、政府的补助以及自行经营业务与收费之比例应该如何分摊?
②权力困境。非营利组织可以影响政府或盈利部门决策过程之底线为何?
④效能困境。非营利组织本身的效能为何? 如何改进其组织效能?
⑤治理困境。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不影响其创造社会秩序多元主义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利害关系团体负责吗? 如何担当治理过程中的责任精神?
8. 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来源有哪些?
【答案】问题诊断时可能遭遇到的误差因素有以下九个来源:
(1)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为:
①层级节制体系(hierarchy )。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有所谓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问题认定的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
②专业化(specialization )。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
③集中化(centralization )。集中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相关的信息,以有效地认定问题。
(2)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识形态系指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危险性,因为它就像“过滤器”,妨碍了真正信息的传达; 过于坚持的信仰,会影响对实际问题的了解,造成认知失去协调性(cognitive dissonance),而使信念和实际现状产生强烈的冲突。
(3)无知(ignoranoe )。对于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故会相信某些错误的媒体报道。但政府对于传播媒体的报道最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