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生态城市是目前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此类研究多针对大城市,生态小城镇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在已有的生态小城镇研究中,大多偏重于小城镇某一问题的研究或局部的建设,缺乏从宏观综合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把握,如关于生态小城镇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等缺乏明晰的、概念化、体系化的阐述,造成人们对于生态小城镇的认识易停留在模糊、表象和感知的层次上。关于生态小城镇的建设途径,大多偏重于局部或单方面,缺乏对宏观发展模式的探索。因此在当前研究和探讨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基础理论,如概念、内涵、目标等以及生态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可以丰富生态小城镇和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在已有的生态城市研究中,涉及西安市的并不多见,关于西安市生态小城镇的建设更是没有专门的研究。研究表明西安市生态状况目前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在强调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化的道路是最好的选择.中共西安市委指出“要积极发展小城镇”,认为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和探讨西安市生态小城镇的发展模式,首先可以为西安市生态小城镇建设提供指导,促进其城市化进程和生态化进程;其次可以为同类地区生态小城镇的建设提供范例和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事理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小城镇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区域整体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等理论为指导,结合生态小城镇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成果,通过事理分析研究和探讨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理论如概念、本质及主要特征、建设目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研究重心转移到生态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上来,主要探讨了生态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模式,空间形态模式及绿化模式,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对西安市的小城镇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指导其建设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本文在研究实践中得到以下结论:
生态小城镇是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为核心,以实现社会文明为目的,按照生态经济学规律,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技术手段而构建的实现了良性循环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居住地。生态小城镇的本质和主要特征表现为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区域性。生态小城镇的建设目标为自然和谐、经济高效、社会文明。
生态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生态小城镇的空间利用则应遵循资源集约的原则,采取适度集聚的紧凑模式:即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居住小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生态小城镇应充分利用小城镇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文物古迹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力求在绿地布局上形成 “点、线、带、面” 有机结合的完善的小城镇绿化结构模式。
根据地理区位、资源和优势产业等因素的不同分类及组合,可将西安市目标生态小城镇的主要建设模式分为以下几类:生态服务业(旅游业)+森林防护型绿化模式;生态农业+生产型绿化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恢复型模式;生态服务业(物流业)+生态廊道型模式;生态城郊农业+生态恢复型模式等。
跨越式的城市化推进模式在给郭杜镇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给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在生态小城镇建设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郭杜镇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现状特点,提出了解决目前郭杜镇存在问题的方法和模式,认为居住模式应该采用集中建设的居民小区;农业模式应是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的高效的生态化城郊农业;服务业应采用村办实业和农户入股的模式,试图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实现自然和谐、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的目标。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总结生态小城镇理论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理论如概念、内涵、建设目标等。
探讨了生态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模式、空间形态模式以及绿化模式,试图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绿化三方面提出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最佳途径。
在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对西安市的目标小城镇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其发展的宏观模式,然后以郭杜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提出目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发展模式和途径,试图从微观角度为其他小城镇提供范例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