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高校科研竞争性经费与非竞争性经费的关系研究-以H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竞争性经费;非竞争性经费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飞速增长,科技活动越来越活跃,科研人员越来越繁忙。在我国现行科技管理体制的制约下,虽然科技投入显著增加,但是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不显著,科学界正变得越来越浮躁,科学家越来越忙着争取更多的经费、招纳更多的研究生、发表更多的文章、申报更多的奖项。科技投入的增长没有对我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经费分配问题反而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本文以H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从竞争性科研经费和非竞争性科研经费二者比例关系的视角分析了H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获得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项目数、经费数的变化趋势;产出SCI论文与经费类别、数量的关系,结合对该实验室研究人员的访谈数据,探讨经费分配中竞争性科研经费和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比例关系以及其对科研工作影响。

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项目研究经费主要来自竞争性经费,没有准入门槛的完全自由化过度竞争增加了科研人员申请和执行项目的成本,不利于项目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原创性成果的产生;而非竞争性经费数量偏少,且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加之准竞争的分配方式都不足以独立支持项目研究工作。但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竞争性经费可以弥补竞争性经费预算执行刚性较强的不足,反之,竞争性经费结题后的少量结余成为负责人手中的少许活钱,等同于非竞争性经费,用于自主科研,成为申请竞争性经费预研工作的启动经费,是单一资助模式做不到的效果。二者之间这种相互补充和转化的关系能够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科研质量和成果产出。

建议国家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数量,提高单项资助强度,建立非竞争性项目资助机制,给经过竞争性经费考验的、研究基础好、学术水平高、项目研究意义重大深远的研究人员充足的非竞争性经费长期稳定支持他们潜心研究。发展科研工作竞争性经费与非竞争性经费二元化常态资助模式,促进科技进步。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竞争性经费;非竞争性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