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844行政管理学之行政学导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府形象
【答案】政府形象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政策表现、公务员言行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也是政府组织的外部风貌、内部特征以及全部活动状况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政府形象是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 ②政府形象是政府自我设计与人民期望形象的统一; ③政府形象是行为事实与公关宣传的统一。政府形象最终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感觉和评价。
2. 事前评估
【答案】事前评估又名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可预测的评估,评估内容必须包含:①对政策实施对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③对政策可行性进行评估; ③对政策执行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预先评估。其特点是将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了事前的预测和控制,有利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3. 参与主义路径
【答案】参与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的挑战密切相关,试图把既懂得利益,又有价值偏好的利益涉及者都纳入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扩大参与,允许受政策影响者参与政策过程,从而实现拉斯韦尔所提出的政策科学的民主。要求为个体、利益集团、官僚们提供更宽阔的讨论空间和进谏途径,以便让他们参与到政策设计和再设计。人们的价值目标是追求政策科学的民主,或者民主的政策过程,参与主义路径恰恰是符合这个价值目标的。这种路径是新近的民主政策趋势,是专门的政策研究视角,可以为政策科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改变原来单向的权威分配观点。
4. 政府决算
【答案】政府决算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各级政府在年度内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最终结果。政府决算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再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批。审批政府决算就是对政府预算执行的最后情况进行一次总体的事后审杳。它包括中央级预算和地方总预算两部分。政府决算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政府诀算; ②行政事业单位决算; ③参加组织预算执行、经办预算资金收缴和拨款的机构也要编制年报和决算。
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年终总结,而国家决算则为下一年的国家预算提供参考,使得国家预算的制定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二、简答题
5. 简述行政领导职权与职位的关系。
【答案】行政领导者的职位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并赋予其应履行的责任的统一体。行政领导者的职权是指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发挥支配性影响力的实质条件。职权与职位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从职权的特点来看
①职权与职位联系在一起。职权由职位衍生出来,职位的性质决定职权的性质。行政领导的职位有工作任务、指标、绩效的要求,职权和职位与个人因素无关。
②职权与职位有对称关系。职权的大小与职位的高低、责任的轻重相适应。任意扩大职权,即为滥用权力; 随意失职失权,即为读职行为。
③职权是法定权力。法律、法规不仅可以约束行政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还能确保权力的稳定性,使其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私人交易。任何行政领导都应以有效的工作,即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来保证自己行使权力的正当性、合理性与有效性。
(2)从职权的范围来看
行政职权是有限度的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考虑到公共管理分工的不同而进行的功能性划分,并由国家权力和领导机构授予,被授予者需对权力有明确认识,从而掌好权、用好权。行政领导的权限范围包括人事权、物权(即对物质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权)、财权、组织权。
6. 简述机关事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机关事务管理即现行政机关的后勤管理,是指机关内部为保证本机关工作顺利进行,对包括物资、财务、环境、生活以及各种服务项目在内的事务工作的管理。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为机关各部门以及领导者与公务人员提供工作、生活条件,并保障各项行政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1)机关事务(后勤)工作是其他部门工作的基本条件
政府行政离不开财、物的供给与配置,没有机关事务(后勤)服务,各部门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各级行政机关和各事业单位,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即使各级机关逐步实现了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也并非意味着机关事务(后勤)管理的消失,而是在更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下,改变机关事务(后勤)管理方式,为政府行政提供更有效的后勤保障。
(2)机关事务(后勤)管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
机关事务(后勤)管理与行政效率问题密切相关,不仅因机关事务(后勤)下作效率是行政效率的当然构成,还因为机关事务(后勤)系统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系统的工作效能,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物质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各职能部门工作条件是否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 ②各项物质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维护和充分利用,直接关系行政成本的大小,以及物资投入有效性的充分与否;
③办公设备是否能及时更新或补给,影响行政手段的提升与增强。
因此,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成本的降低,必须重视机关事务(后勤)管理,应以机关事务(后勤)管理的优化作为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
(3)机关事务(后勤)管理是维护职工利益的需要
机关事务(后勤)管理除提供工作保障外,还担负十部职工的服务供给的职责,这与十部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健等工作相关,涉及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机关事务(后勤)管理又是职工的利益性管理,其管理体现了干部职工的利益,以及这些利益是否得到合理维护。
(4)后勤管理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的出路,在于社会化。实现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社会化,是当前机关事务(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当前以实现机关事务(后勤)工作社会化为日标,以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宗旨的机关事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思想教育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原则,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通过采用经济和立法等手段、途径,围绕机关事务(后勤)总务工作如何关心干部群众的生活,如何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等问题,深入理顺各种关系,使后勤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同步前进,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尝试与改革,不仅对改进与提高机关事务(后勤)总务工作管理水平,而且对提高机关的整个管理水平,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7. 简述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的区别。
【答案】程序性决策又称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常规决策,是指一种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一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决策方法; 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两种决策的区别如下:
(1)重复的频率不同。程序性决策是一种重复性决策,用来解决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
(2)解决的问题不同。程序性决策一般用来解决确定性的、有规律可循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解决的是不确定的、无先例可循的问题。
(3)决策工具不同。程序性决策常用数学方法作为决策工具。主要数学工具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体规划、贝叶斯决策论、排队论、概率论等; 非程序化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决策依据,这是由于非程序化决策不是经常发生的,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而且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也不足。
(4)适用环境不同。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生产方案决策、采购方案决策、库存决策、设备选择决策等。非程序化决策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工厂的扩建、经营多角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