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844行政管理学之行政学导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关键绩效指标法

【答案】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考核和管理被评估者绩效的可量化的标准体系。它的含义具体包括:①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它必须是可量化的; ②关键绩效指标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基于关键绩效指标对绩效进行管理,就可以保证真正对组织有贡献的行为受到鼓励; ③,关键绩效指标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石,它是连接个体绩效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个桥梁,通过在关键绩效指标上达成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就可以进行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沟通。

2. 行政信息管理

【答案】行政信息管理(GIRM )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资金、技术等)进行规划、顶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政策,其核心在于整合,即将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的战略整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组织战略的实现。依据学者亨得利和皮特格罗夫的观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四层含义:①强调战略规划的作用; ②依据战略规划设计并管理人事体系; ③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要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 ④将组织的人力资源视为实现组织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4. 行政信息公开

【答案】行政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申请公开行政信息,并方便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总称。

我国行政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简答题

5.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政府预算的编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现阶段,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完善公共则政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主要有:

(1)合法性原则

政府预算资金从哪里筹集,筹集多少,分配到哪里去,每一项预算收支的安排,都要有其法律依据和政策制定依据。

(2)真实性原则

部门预算收支的预测必须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履行部门职能的需要为依据,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都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收支数据真实准确。

(3)完整性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要体现综合预算的思想。各种预算外资金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改变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的状况,取消收支挂钩挂钩的预算核定办法,对单位的预算内、外各项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统一编制综合财政预算。

(4)科学性原则

①预算收入的预测和安排预算支出的方向要科学,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②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要科学,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每个阶段的时间,既要有充裕的时间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又要注重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

③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测算的过程要有理有据。

④预算的核定要科学,基本支出预算定额要依照科学的方法制定,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中要对项目进行遴选,按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5)稳妥性原则

①部门预算的编制要做到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②收入预算要留有余地,没有把握的收入项目和数额,不要列入预算;

③预算要先保证基本工资、离退体费和日常办公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免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预算。项目预算的编制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6)重点性原则

①部门预算编制要做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根据重点性原则,要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 先重点、急需项目,后一般项目。

②基本支出是维持部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开支,因此要优先安排预算,不能留有缺口; 项目支出根据财力情况,按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事项,以及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符合国家则政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项目。

(7)透明性原则

①对于单位的经常性支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定员定额体系,以实现预算分配的标准化。 ②对于部门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而发生的各类项目支出,要通过填报项目文本、建立项目库、科学论证,采用择优排序的方法确定必保项目和备选项目,结合当年的财力状况与财政支出重点,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从而减少预算分配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与“暗箱操作”,使预算分配更加规范、透明。

(8)绩效性原则

部门预算应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6. 行政信息管理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资金、技术等)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行政信息管理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和全面。行政信息对所涉对象的活动、特征的反映必须真实,信息失真,其传递越快、越广,可能造成的失误和损失就越大、越严重。信息工作稍有大意,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信息的准确要以全面为主,个别信息虽真,但如整个信息的收集零乱离散,挂一漏万,则仍无法为行政领导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及反应的客观依据。

(2)及时和适用。信息贵在及时,这是由其时效特性决定的。行政事务、对象和环境不断变化,对能反映其变化的信息,若收集或处理迟缓,一旦时过境迁,其原有价值再大,也只得用其一二,甚至一无所取。信息及时与否,除有时间量度外,还有质的因素,即是否适用或具针对性。毫无日的与不分轻重缓急的捕捉信息,必然加重收集与加工的负荷,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3)连续和反馈。为行政活动提供源源不绝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的基本任务。信息的连续,就是要保证其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持续性和自身各环节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为此,必须通过反馈来控制,根据行政活动的新需要,环境的变动及内容衔接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信息流动方向与衔接方式。山此使信息的提供既不间断,又非简单的循环反复。

(4)充分和经济。充分是针对信息手段与条件而言,它有两点含义:一是种类全,二是质量高,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工作的要求。充分与否同实际需要和可能直接相关,其中有经济原则的作用。追求手段、条件的充分性,不能超出需要与可能,盲目地增添人员或物资。根据我国现状,信息管理者既要努力增加新手段,又要因地制宜,优化现有手段与条件之间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

总之,行政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就应充分开发信息,向信息要动力、要效率、要质量、要人才。同时,还应努力完善信息管理,提高信息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