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31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如何对群体规范进行诱导与控制?

【答案】规范是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1)群体规范的功能

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①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②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 ③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群体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当某些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群体规范相矛盾时,多数成员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这种行为做出一致的判断或批评。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④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沦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具有行为矫正的功能。

(2)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作为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而削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 赞德提出一套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指导原则。

①强化群体的规范遵循的原则

a.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b. 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

c.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

d.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 e.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②削弱群体的规范的手段

a. 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b. 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c. 防止内部分歧;

d. 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e. 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2.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兴趣? 兴趣如何影响行为?

【答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心理倾向,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指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对该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反映。属于个性的动力系统。引起兴趣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客观事物对主体的重要意义; 二是该事物对主体情绪上的吸引力。兴趣最初表现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探究反射。这是一种警觉反射,具有防御保卫机体安全的功能,进而发展为探究事物原由的好奇心和人类深化认识的求知欲。兴趣是人类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内部动力。

(2)兴趣对行为的影响

①兴趣可以调动人们认识和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该种认识和活动,对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②兴趣可以提高学习或活动效率。人们对有兴趣的事物必然优先集中注意力,并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减少分心; 兴趣可以使人产生J 偷悦的情绪体验,克服倦怠和疲劳,兴趣还可以增进记忆,诱人进行深入的思考。

③兴趣影响人的工作方向选择,一个人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如果符合自己的兴趣,就会潜心钻研、锲而不舍。

4. 如何正确管理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机制?

【答案】对于非正式沟通所采取的立场和对策是:

(1)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人员得不到他们所关心的消息。因此,主管者愈故作神秘,封锁消息,则背后流传的谣言愈加猖撅。正本清源,主管者应尽可能使组织内沟通系统较为开放或公开,则种种不实的谣言将会自然消失。

(2)要想予以阻止己经产生的谣言,与其采取防卫性的驳斥,或说明其不可能的道理,不如正面提出相反的事实更为有效。

(3)闲散和单调是造谣生事的温床。为避免发生这些不实的谣言,扰乱人心士气,主管者应注意,不要使组织成员有过分闲散或过分单调枯燥的情形发生。

(4)最基本的做法,乃是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管理当局的信任和好感,这样他们比较愿意听组织提供的消息,也较能相信。

(5)在对于组织主管人员的训练中,应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和处理方法。

5. 态度对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案】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

(1)态度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协调一致,以便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

(2)通过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可以预测其行为。但有时态度和行为并不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没有人能够完全消除不协调状态。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 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问的联系。

②不协调降低程度的决定因素取决于:

a.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b.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c.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③如果不协调的因素相对而言不太重要,则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压力就比较低; 反之,压力就大。奖赏通过增加个体平衡的一致性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作用。这些中介因素表明,不协调井不一定使人们直接寻求一致性,朝着减少不协调的方向努力。

④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员工行为改变的倾向性。

(3)A-B 关系

早期的态度研究中,人们认为态度和行为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态度决定行为。

韦克提出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假设:A-B 关系可能因为中介变量的变化因素而得到改变。中介变量类型:

①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可以增强A-B 关系的相关程度。测量的态度和确认的行为越具体,越可能表明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②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社会压力强迫个体按照一定的行为方式行动。

③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如果要评价的态度针对的是个人有过体验的事情,态度与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