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127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冲突? 冲突与竟争有什么不同?
【答案】(1)冲突的定义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后。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冲突和竟争不同
①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
②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如果双方都能从他们的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大可能变为冲突。实质上,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这种区别表明,要想防止竞争演化为冲突,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消除共同介入的机会。
2. 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如何对群体规范进行诱导与控制?
【答案】规范是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1)群体规范的功能
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①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②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 ③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群体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当某些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群体规范相矛盾时,多数成员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这种行为做出一致的判断或批评。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④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沦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具有行为矫正的功能。
(2)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作为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而削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 赞德提出一套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指导原则。
①强化群体的规范遵循的原则
a.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b. 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
c.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
d.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 e.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②削弱群体的规范的手段
a. 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b. 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c. 防止内部分歧;
d. 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e. 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承诺? 什么是组织承诺?
【答案】(1)承诺的含义
承诺是指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庄重而有约束力,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自由。
(2)组织承诺的含义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了“组织承诺”的概念,但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加拿大学者梅耶和艾伦总结了组织承诺的定义,认为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①是一种稳定的心理束缚力;
②对个体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组织承诺与其他的激励变量和态度变量是不一样的概念,它能单独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甚至能使个体做出一些似乎有损或不符合个体利益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组织承诺,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4.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先天决定的生理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因素。人的部分人格特质是基因编码决定的。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构成外在压力的因素包括:成长的文化背景,旱年的生活条件,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的规范,其他方面的经历等。文化所建构的规
范、态度和价值观的稳定流传,对人格的养成有显著影响。
(3)情境因素
情境也和遗传和环境一样对人格的影响起着一定的作用。尽管个体的人格是稳定的、持久的,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所改变。
由此可见,在人格的形成中,遗传等先天生理素质建构了人格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在具体情境中,个体的潜能取决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亦即个体人格会发生一定改变。
5. 案例研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举例说明
【答案】案例研究是指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模拟的具体管理情景。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找出主要问题,并运用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 哈佛商学院在1947年开发的“林肯电器公司”案例,儿十年来一直是案例研究的典范。案例研究不是单纯的看别人怎么处理事情,而是希望从案例出发,帮助员工和学生了解组织决策的基本理论原则。通过多年对哈佛商学院案例分析的研究,发现案例研究在某些条件下非常有效,但也存在不足。
(1)优势
①案例分析方法具有鲜明的日的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诸如信息获取、分析问题、论述辨析等方面的能力。
②学生在一定时期中通过一个个表面上互不相关、支离破碎,实际上则是精心选择、用心安排的案例讨论活动,在反复的分析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从而建立起独特的管理思维方式。在这个缓慢的自我参悟过程中,带来管理思维的升华。
③案例有高度的拟真性,所反映的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真实情况。案例中的问题若隐若观,信息凌乱不全,数据、素材杂乱无章。这些都是实际中情况复杂、信息不完备的真实反映,迫使学生分析思考、形成整体判断。
(2)不足
案例分析方法对实践经验不足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
①文字记载对情景信息的反映是有局限性的,背景材料不可能完备。因此分析书中的“隐含前提”比较多,容易出现各人说法不一、没有统一明确答案的情况。
②案例结论的一般性与细节的具体性难以兼得,越是具体的信息,其应用的条件要求越多。
③案例不可避免地带有观察者的认知偏见和主观解释,案例质量和撰写者的洞察力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高质量的案例往往得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