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1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验主义

【答案】经验主义是指一种对知识和实在的哲学研究方式。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其核心观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最终与感觉经验相关,而且可能的知识的范围不得超出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经验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在感性知觉的范围之内,所以它详尽地考察知识问题、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外部世界问题、科学的结果和方法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它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性的最佳知识,是最值得信赖的知识。它怀疑抽象和普遍化,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但是经验主义对于普遍概念以及数学和逻辑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2. 经院哲学

【答案】经院哲学是指天主教教会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是中世纪知识界的主导哲学,始于5世纪波埃修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的评注,盛行于11-13世纪。其核心问题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它力图调和理性同信仰之间的冲突,以达到用哲学支撑神学的目的。经院哲学的主要操作原则是把辩证法、神学与逻辑方法相结合,以细致的分析见长,然而有时也流于琐碎。

3.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4. 康德的图式

【答案】康德的图式是连接范畴和经验的中介,他的图式论是为了克服范畴论的困难。在运用范畴概念于经验的判断时,图式是重要的一步。虽然范畴没有经验来源,但每个范畴有其经验的对等物即图式,使其运用成为可能。概念的图式不是意象,而是产生意象的规则。每个图式都是时间的先验规定,所以图式只是加了时间条件的范畴本身。因而它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具有普遍和先天性; 另一方面与现象同质,因为它包括想象力、时间和表象杂多。图式由于这种特性成为概念和直观的中介,才产生判断。只有借助于图式,概念才能够被应用于现象,没有图式,概念

就没有意义。

二、简答题

5. 卢梭的契约论思想。

【答案】卢梭的契约论思想集中体现在1762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

(1)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不是在进入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中制定的,而是在社会中制定的。人们两次制定契约:第一次是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国家政权,其结果是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 第二次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们自由和平等的国家政权。只有第二次制定的契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即,社会的全体成员在平等的条件下的自由选择。

(2)权利的转让

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权利的转让。在转让什么、转让给谁等关键问题上,卢梭认为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卢梭说,只有这种转让才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人,反而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与自己转让给他们同样多的权利,并没有失去自由的权利,却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由权不会被任何人的权利剥夺。

(3)公意

“公意”是一个社会的一切人(公民)的共同意志,“众意”则只是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它们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天赋的自由权利。于是卢梭提出“公意”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通常认为民主制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这在卢梭看来只是“众意”的原则,这条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应当是“公意”。所以新的社会契约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自由交给了一切人,而他交出去的自由又从每个别人那里收回了。

(4)政治主张

卢梭反对洛克和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的观点,认为既然人民是相互在订立契约而不是与政府部门订立契约,那么所有公民的立法权是唯一的主权,它只受自身的制约,行政权和司法权不能制约它,而只是它行使自身权力的工具而已。所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权力小可分割,也不可由别人代表。因而他反对君主立宪制,鼓吹民主共和制,认为执政者只是公仆而不是主人,可以随时撤换。

(5)评价

卢梭意识到民主共和制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行的,他也承认中等国家比较适合于君主立宪制,大国则适合于君主专制。但卢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着眼于人类自我完善化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只有民主共和制这种形式的社会契约才有可能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己不再是自然状态中原始的自由平等,而是法律上的平等,每个人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这种社会理想成为了法国革命的直接纲领和战斗旗帜,这种理想的资产阶级性质是非常明显的。

6. 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案】(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而正如离开了光线的视觉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

②没有不受光照的理性,理性据其本性自然地向光照趋近,就像视觉自然地趋向光线一样。所以,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然而只有那些信仰并热爱上帝的人才能充分、自觉地接受真理,并集中这些真理,最终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2)“光照说”包含了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奥古斯丁认为:

①人的认知能力分感性和理性两种:知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负责搜集材料,而理性用规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②“认识”来源于内心的“集合”工作。

③真理作为理性规则,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来源。

④认识就是规则加在感觉材料之上的过程。

⑤记忆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它保存着一切感觉材料,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概念,感觉在概念中按规则分门别类,又按照规则被结合,从而成为确定的知识。

7.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